遮罩
我是遊客
背景音樂圖示
背景音樂
本署出版之「離家出走 — 一起去森林之大地野宴有聲 CD」(作者:范欽慧)
音樂播放
語言切換圖示
Language
平地森林園區
壹、緣起
鑑於我國加入WTO後,國內農業生產結構面臨調整,故針對釋出之農地,於91年起持續推動「平地景觀造林及綠美化計畫」,補貼與輔導農民完成造林面積約29,110公頃,為每人增加12.66平方公尺的綠地面積,每年可吸收約43.37萬公噸二氧化碳,對於減緩地球暖化、提昇整體環境品質。
為多元運用平地造林成果,增加民眾休閒旅遊空間並帶動在地產業永續發展,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就具備海拔500公尺以下、面積至少1,000公頃、有豐富景觀資源、交通運輸可及性高及鄰近周邊遊憩景點等條件遴選,於98年選定花蓮縣大農大富、嘉義縣東石鰲鼓、屏東縣林後四林等3處台糖公司農場進行園區資源調查與規劃工作。園區規劃期間,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在地民眾、保育團體及國內外專家學者多次舉辦說明會交流,並與各界保持溝通、廣納各方意見作為規劃參考。3處園區於99年底完成整體規劃,且於100年起分年分區整建。目前,3處平地森林園區已全數開園,園區採分期分區整建開放,未來將賡續推動園區建設,並加強經營管理,以提升園區遊憩品質及提供各式遊憩體驗服務。
為加強平地森林園區經營管理及安全維護,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於104年1月13日訂定「平地森林園區管理要點」。同時,考量園區維護管理人力不足,並為帶動園區周邊區域產業發展,吸引民間投資資金挹注,園區自開園後即積極與周邊地方政府及社區等相關團體合作,環境清潔及保全巡護工作委由在地公所、結合在地社區團體辦理或向地方法院檢察署申請社會勞動人力至園區服勤(檢林合作機制),生態監測及物種調查工作則委由鄰近大專院校辦理,園區遊客中心、展示館則由學會或鄰近社區發展協會駐館提供服務,此外亦持續透過實施社區陪伴計畫,輔導周邊社區民眾為園區提供生態解說服務,辦理生態旅遊相關活動,並能自立經營地方相關產業活動旅遊遊程導覽、經營民宿或地方風味餐等提升產業經濟價值之活動,期透過異業結合方式,謀求園區經營與民間產業發展之雙贏局勢,以最少資源創造最大共同利益。
貳、建置目標與發展策略
一、建置目標
計畫目標介紹
二、發展策略
  • (一)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
    1. 定位:
      結合「在地文化、生態永續、遊憩樂活與節能減碳」等多元遊憩體驗之樂活森林園區。
    2. 建設基調:
      園區別具有機稻作、田園景致及縱谷風光景觀特色,整合區域遊憩資源,結合花東鐵道慢遊遊程,發展具休閒樂活、有機生產、環境療癒與在地文化永續發展之縱谷園區。
  • (二)
    鰲鼓濕地森林園區
    1. 定位:
      以國際級濕地公園為發展定位,發展環境教育及強化濕地保育。
    2. 建設基調:
      連結阿里山林業村、檜意森活村、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等旅遊軸帶,成為北回歸線上自海岸至亞熱帶、溫帶森林的展示櫥窗。
  • (三)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
    1. 定位:
      大武山低海拔自然森林,做為里山環境修復生態園區,發展地方環境創意產業與文化體驗,實踐一社區、森林與農業並存的園區,展現人與自然和諧的態度。
    2. 建設基調:
      整合大武山自然綠幕、二峰圳歷史文化風情與十年平地造林成果,呈現「山、水、林、園」交融之高屏地區特色景觀。園區規劃為林業育成區、核心服務區、環境體驗區、環境緩衝區、戶外教育農場區等五分區。
參、階段成果
3處平地森林園區分別於100年5月21日、101年11月24日及103年6月14日開園,除可與鄰近地區景點連結成旅遊軸帶,提供國人作為生態旅遊導向之戶外休閒場域,發揮森林遊憩之經濟效益與生態價值外,更期望3處園區未來能成為環境教育的推展場域,教導民眾及學童對資源環境的尊重、對社區的認知、對生態的概念及對生活的態度,真正達成綠色造林之價值。
一、各園區硬體建置情形
  • (一)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
    已完成16公里遊園道、13公里林間自行車道、11公頃花海景觀區、3公頃活動大草坪、新月般大型生態池(2萬5千立方公尺)、新設慢跑道1.6公里、賞鳥平臺1處,及橫跨大和溪之七彩釣杆橋,提供健康休閒的活動場域與輕鬆悠閒的遊憩體驗。
  • (二)
    嘉義鰲鼓濕地森林園區
    已完成5公頃人工濕地、25.55公里自行車道、5.95公里木棧道及步道、整建東石自然生態展示館及觀海樓、大型裝置藝術2座、完善賞鳥設施,提供水鳥多樣化的棲息環境,且自99年起已辦理逾44場次候鳥季賞鳥活動。
  • (三)
    屏東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
    已完成遊客服務中心、戶外森林舞台、6.1公里主要道路、5.3公里自行車道、8.7公里人行步道、31座涼亭、2座停車場、2座生態池、復刻二峰圳及親水景觀設施、四季與二十四節氣坪森林故事區、7公頃活化農地示範區、節能減碳之炭化爐展示區。
二、各園區與周邊社區(部落)合作推動情形
  • (一)
    花蓮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
    辦理周邊社區及部落參與景觀農作營造計畫,實施期程為每年3至9月,營造景觀農作面積4公頃,凝聚居民共識,展現傳統作物智慧與特色,創造就業機會,並促進與遊客互動,達到推廣行銷之目的。
  • (二)
    嘉義鰲鼓濕地森林園區
    委託專業團隊辦理「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生態旅遊推展輔導計畫」,輔導周邊社區調查生態旅遊資源及規劃遊程,且由該計畫培訓的21位園區解說員成立「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生態旅遊服務單一窗口」,並陸續促成園區周邊6家經營者(港口社區導覽、早期漁具展示解說、魚塭體驗及餐飲服務)與單一窗口策略聯盟,由單一窗口接洽人員依遊客需求協助安排遊程及分派解說員。
  • (三)
    屏東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
    招募森林生態旅遊策略聯盟業者,推動屏東1日遊之觀光巴士旅程,及與周邊古樓部落結合推動40人團體小旅行,同時園區委託周邊社區經營自行車租借服務,並與策略聯盟業者洽談合作優惠方案。
三、園區創造之效益
  • (一)
    環境及棲地保育
    花蓮園區位處海岸山脈及中央山脈間之縱谷,東西向形成生態廊道,使台灣兩大山脈間的動物可以有安全的遷移路徑及提供野生動物棲息環境;屏東園區開設促使土地使用類型轉變,使原本單純農田地景變成森林、農田交錯的地景嵌塊體,增加生物多樣性,並與淺山森林嵌塊體連結,形成4條潛在大武山系物種生態廊道;嘉義園區包含森林、灘地、草澤、紅樹林、魚塭與農田等不同的地貌,其多樣性,造就園區豐富的生態資源,連綿的濕地,廣闊的植被,復以河海交界的多變水域,還有位於北回歸線的季風氣候性質,使園區成為台灣重要之IBA(Important Bird Area)。 3處園區創造塊狀鑲嵌之平地森林,營造多元棲地條件,如草澤、鹽澤、森林、草原、農田、漁塭等,提供復育自然空間,修復低海拔平原生態系,且園區自整建後,生物資源及種類皆有顯著增加,表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對於園區環境、生態之維護、復育與努力有其成果。
  • (二)
    森林覆蓋率及碳匯效益
    委依據林業試驗所報告,在撫育造林減碳效益方面,每公頃二氧化碳吸存量約為14.9公噸之15%,3處園區造林面積2,641公頃,除持續撫育維持綠覆率,逐年增加蓄積量,每年二氧化碳吸存量為5,903公噸。
  • (三)
    水源涵養效益
    依據林業試驗所98年「綠色造林對水源涵養效益評估」結果,採大富農場及林後四林農場平均數為代表值,平地造林每年每公頃水源涵養量為437.45立方公尺,3處園區造林面積約2,641公頃,每年可涵養115萬立方公尺水源。
  • (四)
    遊憩效益
    迄今3處平地森林園區遊客已逾223萬人次,除提升園區周邊能見度外,亦可增加地方收益、就業機會及帶動周遭繁榮,可帶動44億元之經濟效益。
  • (五)
    教育效益
    藉由賞鳥解說、漁業體驗、工作假期等環境關懷課程與體驗,提供國民進行自然生態、鄉土人文等環境教育學習場域。
  • (六)
    保育效益
    園區創造塊狀鑲嵌之平地森林,營造多元棲地條件,如草澤、鹽澤、森林、草原、農田、漁塭等,提供復育自然空間,修復低海拔平原生態系。
  • (七)
    文化效益
    融合在地人文、產業、信仰、遊憩資源,結合再生利用綠色思維(如稻草、漂流木、樹葉等自然材質),發展環境創意產業、推動木構建築系統之文化效益。
  • (八)
    科研效益
    研究平原生態演替、景觀風貌變遷、濕地保育與森林碳匯效率之效益。
肆、未來展望
平地森林園區為綠色瑰寶,資源豐富、文化多元且便捷易達,且具防災緩衝功能。其推動大尺度生態旅遊、提供優質環境教育,帶動綠色經濟,創造土地新價值,為政府從「硬實力」,擴及「軟實力」與「巧實力」之最佳擴展模式。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將持續依照期程,賡續推動園區建設,同時與台糖公司、中央相關部會、地方政府及社區夥伴合作,共同改善園區環境及提昇遊憩與服務品質、行銷綠色生態旅遊,擴大遊憩經濟效益及提高園區知名度,創造幸福生活圈。
國家森林遊樂區的經營管理目標,奠基於環境資源之上,發展以特色資源為主體的遊憩環境教育活動。森林資源便需在生態保育、景觀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及可持續的管理維護作為。
未來國家森林遊樂區之經營管理目標,除加強森林遊樂區規劃建設與經營管理,利用森林自然環境之多樣性,進行整體規劃,建設設備完善並具獨立特色之森林遊樂區,亦將強化森林遊樂區之環境解說、環境教育功能,同時推展森林生態旅遊活動,減少環境衝擊,提供國人安全、舒適、多機能、高品質之休閒渡假場所。
每到初夏成千上萬的螢火蟲在園區內飛舞,顯示平地森林長期的棲地營造和友善環境的努力。(花蓮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
結合季節花語,打造縱谷花海:營造11公頃花東地區單一面積最大花海,呈現林間草原景觀,色彩繽紛。(花蓮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
每到初夏成千上萬的螢火蟲在園區內飛舞,顯示平地森林長期的棲地營造和友善環境的努力。(花蓮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
觀海樓:原臺糖公司廢棄倉庫,區內核心制高點。整建為服務站,可遠眺海景及外傘頂洲、鳥瞰濕地、觀賞草澤猛禽、欣賞日落。(嘉義鰲鼓濕地森林園區)
設置林下自行車道,提供民眾徜徉於森林之間(屏東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
觀海樓:原臺糖公司廢棄倉庫,區內核心制高點。整建為服務站,可遠眺海景及外傘頂洲、鳥瞰濕地、觀賞草澤猛禽、欣賞日落。(嘉義鰲鼓濕地森林園區)
:::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