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聲隆隆,依山傍水的蕨類樂園,小巧精緻的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是南勢溪上游一個享受寧靜與綠意的好所在。
距新店約50分鐘,內洞可說是大台北地區交通最方便的國家森林遊樂區,海拔在230~800公尺之間,被內洞溪流貫,潮濕而溫暖,是名副其實的蕨類樂園:光觀瀑步道的短短數百公尺,就能發現將近65種蕨類,包括稀有的垂枝馬尾杉與藤蕨等,都是大樹身上附生的嬌客。而這裡舊稱「娃娃谷」,相傳是因為蛙類眾多,在夜裡暢鳴的聲響迴盪山谷而得,步道旁的水溝就有機會見到青蛙的身影喔!
內洞瀑布是遊樂區的主角,在觀瀑步道終點,有著二層不同的風貌帶給遊人們多元享受,與暢快的負離子芬芳。炎炎夏日,不妨從悶熱的都市出走,到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享受一個清涼的午後森林浴吧!
距新店約50分鐘,內洞可說是大台北地區交通最方便的國家森林遊樂區,海拔在230~800公尺之間,被內洞溪流貫,潮濕而溫暖,是名副其實的蕨類樂園:光觀瀑步道的短短數百公尺,就能發現將近65種蕨類,包括稀有的垂枝馬尾杉與藤蕨等,都是大樹身上附生的嬌客。而這裡舊稱「娃娃谷」,相傳是因為蛙類眾多,在夜裡暢鳴的聲響迴盪山谷而得,步道旁的水溝就有機會見到青蛙的身影喔!
內洞瀑布是遊樂區的主角,在觀瀑步道終點,有著二層不同的風貌帶給遊人們多元享受,與暢快的負離子芬芳。炎炎夏日,不妨從悶熱的都市出走,到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享受一個清涼的午後森林浴吧!
一週天氣
11.22
週五
|
11.23
週六
|
11.24
週日
|
11.25
週一
|
11.26
週二
|
11.27
週三
|
11.28
週四
|
|
---|---|---|---|---|---|---|---|
溫度 |
15 ° / 18 °
|
15 ° / 18 °
|
15 ° / 19 °
|
16 ° / 23 °
|
16 ° / 19 °
|
13 ° / 17 °
|
11 ° / 16 °
|
體感 溫度 |
15 ° / 18 ° | 15 ° / 18 ° | 15 ° / 19 ° | 16 ° / 24 ° | 17 ° / 20 ° | 12 ° / 18 ° | 9 ° / 15 ° |
降雨 機率 |
80 % | 80 % | 30 % | - | - | - | - |
相對 濕度 |
95 % | 92 % | 92 % | 87 % | 95 % | 82 % | 86 % |
風向 風速 |
2
東北風
|
2
偏東風
|
3
東南風
|
3
偏南風
|
2
偏東風
|
2
偏北風
|
3
東南風
|
紫外線 指數 |
2
中量級
|
3
中量級
|
3
中量級
|
6
高量級
|
2
中量級
|
2
低量級
|
3
中量級
|
日出 日落 |
|
|
|
|
|
|
|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署|預報地點: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 |更新時間:2024/11/21 16:54
負離子
負離子 | 監測時間 |
---|---|
1,614 | 2019/12/20 |
icon/cc | 10:46 |
資料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更新時間:2019/12/20 10:46
園區資訊
收費標準
遊樂區門票
票種 | 票價 | 說明 |
---|---|---|
票種
全票(平日)
|
票價
65
|
說明
一般成人
|
票種
全票(假日)
|
票價
80
|
說明
一般成人
|
票種
半票
|
票價
40
|
說明
1.軍警人員持有証件者。
2.學生(憑學生證)、兒童(7歲至12歲)。 3.新北市市民憑證明文件者。 |
票種
團體票
|
票價
65
|
說明
限20人以上團體
|
票種
優待票
|
票價
10
|
說明
3至6歲兒童及65歲以上年長者
|
票種
免票
|
票價
0
|
說明
1.志工持有「志願服務榮譽卡」者,得免費入園。
2.身心障礙易辨或持有身心障礙手冊者及其監護人或必要之陪伴者一人,免費進入森林遊樂區。 3.0歲至2歲兒童,須由購票大人陪同。 4.設籍於遊樂區行政區域(鄉、鎮)之原住民,得持相關證明原住民身分文件,免購門票。 |
即時影像
地點:內洞瀑布 / 提供單位: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旅遊指南
探訪景點
顯示地圖
園區步道
森林浴步道
步道全長1,700 m,步道沿線林相為人工柳杉林與天然闊葉林,極適合林間漫步享受森林的氣息以及觀察自然生態,為本園區最長的步道,請斟酌體能。
園區步道
賞景步道
本步道全長1,450 m,步道兩旁盡是鬱鬱蒼蒼的林木,可連結森林浴步道及觀瀑步道,並眺望羅好水壩及信賢部落,是欣賞山水景緻的好去處。部分路段坡度較陡,請注意腳步徐行。
園區步道
觀瀑步道
照片提供 新竹分署
步道全長1,000 m,全線使用AC鋪面、坡度平緩,適合銀髮族及親子家庭輪具使用,輕鬆直達樂水橋一親瀑布負離子饗宴。
步道沿著南勢溪畔蜿蜒,一路上可欣賞到溪谷美景、水壩、烏紗溪、內洞瀑布,亦可觀察溪流生態系樣貌,如各種溪流的鳥類、植物等。
設施服務
顯示地圖
園區設施
售票管理站
照片提供 新竹分署
1.出入口管制及提供售票服務。 2.本場域開放寵物入園,寵物活動範圍僅限於園區觀瀑步道(起點至樂水橋區間)。入園前請填妥寵物犬、貓及其他哺乳類動物入園切結書,並攜帶寵物登記及狂犬病預防注射相關證明。寵物全程活動需置於提袋、提籠、推車或妥善繫繩。3.簡易救護包紮。4.旅遊諮詢。
園區設施
烏紗溪瀑布觀瀑台
照片提供 新竹分署
進入主步道不久後,便可以發現一座觀瀑台,於此可以眺望烏紗溪瀑布。位於南勢溪中游的烏紗溪瀑布,隱身在森林之中,水勢娟秀,雖不是水量很大的瀑布,但也有得獨特的味道。在此,您可以暫時駐足觀賞瀑布的美景,閱讀解說牌的解說內容,開始內洞的知性之旅。
園區設施
台電羅好水壩
照片提供 新竹分署
「羅好」之名來自泰雅族語「Rahau」,而「Rahau」在泰雅族語的意思是「濃密的森林」之意,也就是目前信賢鄉附近的統稱,因此座落於此的水壩便以「羅好」命名。羅好壩位於南勢溪中游,引水經4.8公里隧道與阿玉壩的水,一同送往烏來發電廠,利用兩地高低落差80餘公尺來進行水力發電,是北台灣一個小型的水力發電廠。羅好水壩興建於民國36年,當初的設計採用川流式混凝土引水壩,而後因台電公司需配合尖峰時刻發電,因此於民國52年將堰頂加設弧形閘門。當您來到此地,可以觀賞水力發電的相關設施,並瞭解水力發電的原理。
園區設施
上層觀瀑台
照片提供 新竹分署
內洞溪為南勢溪中上游的一條小支流,由東往西流所經之地形變化甚多,坡降亦陡,水流湍急,與南勢溪匯流之處,由於內洞溪河床坡降連續變陡,可見三層瀑布,蘊藏豐富的負離子,居全台溪瀑負離子之冠。
園區設施
內洞入口意象
內洞入口意象呈現瀑布的意象以及園區豐富多樣性的物種並融合在地泰雅原民語彙
自然生態
地形地質
群山沖刷
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面積約1,191.34公頃,海拔高度大至分佈於230-800公尺間,坡度陡峭,平均坡度達60%以上,區內以南勢溪、內洞溪流經之處產生地形切割、沖刷群山的情況,因此形成了河谷、瀑布、陡坡、斷崖等地形景觀,是內洞主要的景觀資源;地質方面,本區地質屬中央山脈地質區,位於第三紀板岩層之雪山山脈北端。
繼續閱讀
收合內文
水文
內洞溪
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為南勢溪及內洞溪流貫。南勢溪水量充沛,河面寬廣,內洞溪為南勢溪中上游之支流,所流經的地形變化甚多,水流湍急,坡降大,因此形成瀑布景觀,並孕育出特殊之森林環境與特色,包括瀑布、溪流、負離子等。
繼續閱讀
收合內文
水文
內洞溪及南勢溪
內洞溪及南勢溪是園區內最重要的水資源,孕育了豐富的生態及瀑布景觀。
繼續閱讀
收合內文
特色物種
鵝掌柴;鴨腳木;江某;八葉五加;鴨母樹;鴨麻爪
拍攝者:陳育賢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鵝掌柴;鴨腳木;江某;八葉五加;鴨母樹;鴨麻爪
冬
物種描述
半落葉喬木。樹幹、枝條中心具充實髓心。掌狀複葉,叢生枝端,葉柄長8~25cm;小葉6~9,長橢圓形,長10~20cm,寬5~10cm,基部鈍或銳形,先端急尖或尾尖,全緣或波狀疏鋸齒緣,幼樹之葉常具鋸齒緣或不規則缺刻,小葉柄長2~5cm,初時被褐色星狀毛。花兩性,繖形狀圓錐花序,頂生花冠淡綠色。核果漿質,球形,徑0.5~0.6cm,具縱線,內含種子4~6。
分佈情形
台灣平地至低、中海拔之森林中,中國南部、琉球、日本九州等。
建議觀賞地點
作者:何偉真, 林德勳, 謝昌衛, 張世良, 黃雯雯
提供者:台灣野生藥用植物圖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牛樟
拍攝者:陳育賢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牛樟
秋
冬
物種描述
常綠喬木。樹皮黃土色,縱向淺溝裂,溝略交叉。單葉,互生,革質,具芳香味;卵形或長橢圓形;長9~15cm,寬4~6cm;基部銳形至略圓形,先端銳尖;離基3出脈,有時不明顯,中肋上部具數對側脈,與主脈分歧處具腺窩;葉緣皺曲;表面深綠色,背面綠色,兩面具光澤。花兩性,具繖花序或具繖狀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花被鐘形,淡黃白色;雄蕊9,3輪,第1輪和第2輪均內向,花絲基部無腺體,第3輪向外,花絲基部具2腺體。和果球形,成熟時紫黑色,基部具杯狀果托,果托先端平截。
分佈情形
特產台灣中海拔山區之濶葉樹林中。
建議觀賞地點
作者:何偉真, 林德勳, 謝昌衛, 張世良, 黃雯雯
提供者:台灣野生藥用植物圖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大冇榕
拍攝者:台灣樹木誌
提供者: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大冇榕
夏
秋
冬
物種描述
常綠喬木。全株光滑無毛,具白色乳汁。小枝具環形托葉痕。單葉,互生;卵狀橢圓形;長15~25cm,寬10~15cm;中肋黃白色甚明;葉面具光澤,兩面光滑無毛;全緣。花單性,雌雄異株。隱花果扁球形,書生白色斑點,具8~10條稜線,熟時黃白色。
分佈情形
台灣低海拔山區之濶葉樹林中,爪哇、小笠原群島、琉球等。
建議觀賞地點
作者:何偉真, 林德勳, 謝昌衛, 黃雯雯
提供者:台灣野生藥用植物圖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穗花山奈;野薑花;草果藥
拍攝者:陳育賢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穗花山奈;野薑花;草果藥
秋
物種描述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公尺;單葉,互生,成2列排列,披針形,長40-50公分,寬7-12公分,上表面光滑,下表面被毛;穗狀花序頂生,長可達10公分,具大型苞片保護,花白色,具芳香;2枚假雄蕊退化成唇瓣,1枚有生殖能力的雄蕊則和柱頭合生;蒴果橙紅色,3辦裂;種子紅棕色,具有金黃色絲狀的假種皮。
分佈情形
印度、馬來西亞
建議觀賞地點
作者:周富三, 廖俊奎, 王豫煌, 林朝欽
提供者: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山香圓
拍攝者:陳育賢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山香圓
夏
秋
物種描述
常綠喬木。單葉,對生,革質;橢圓形、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8~15(~25)cm,寬4~8cm;基部楔形或鈍形,先端短尖或漸尖;銳細鋸齒緣;兩面光滑無毛,葉柄兩端具關節。花兩性,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密生,黃白色或乳白色。果實球形,徑0.6~0.8cm,黃綠色或淺紅色;種子扁平,質硬。
分佈情形
特產台灣低、中海拔之森林中。
建議觀賞地點
作者:何偉真, 林德勳, 謝昌衛, 張世良, 黃雯雯
提供者:台灣野生藥用植物圖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黃杞
拍攝者:呂勝由
提供者: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黃杞
夏
秋
物種描述
半落葉喬木。小枝黃褐色,被毛,具階段狀髓心。1回羽狀複葉,互生;小葉2~5對,互生;長橢圓狀披針形,基部歪斜,常呈鐮刀狀彎曲;全緣或偶具鋸齒緣。花單性,雌雄同株。堅果球形,具有3個翅狀之膜質苞。
分佈情形
台灣低、中海拔山區之闊葉樹林中,中國南部及西南部、印度、緬甸、越南、泰國等。
建議觀賞地點
作者:何偉真, 林德勳, 謝昌衛, 黃雯雯
提供者:台灣野生藥用植物圖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水金京
拍攝者:陳育賢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水金京
夏
秋
物種描述
枝條疏微毛。葉長橢圓形至長橢圓披針形,長6-19 cm ,兩面無毛或近無毛;托葉三角形,長2-5 mm。花有柄,淺黃白色。
分佈情形
全島低海拔林中。
建議觀賞地點
作者:劉和義, 楊遠波, 施炳霖, 呂勝由
提供者: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烏來柯;淋漓;鱗苞錐;楒;淋漓錐
拍攝者:台灣樹木誌
提供者: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烏來柯;淋漓;鱗苞錐;楒;淋漓錐
春
夏
物種描述
葉披針形或狹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至尾狀,基部銳尖至鈍,歪斜,全緣或前半部疏鋸齒緣,兩面光滑。雄蕊8-12。殼斗外被覆瓦狀鱗片,表面有毛。
分佈情形
全島低海拔山區。
建議觀賞地點
作者:楊遠波, 劉和義, 呂勝由
提供者: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山紅柿;油柿
拍攝者:台灣樹木誌
提供者: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山紅柿;油柿
夏
物種描述
落葉小喬木;幼枝被毛。葉革質,橢圓至卵狀披針形,長7-10 cm,先端漸尖,上表面光滑,下表面光滑或沿中脈略被短毛。果球形,直徑約1.5 cm。
分佈情形
北或中部之低至中海拔森林中。
建議觀賞地點
作者:劉和義, 楊遠波, 施炳霖, 呂勝由
提供者: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山龍眼;山枇杷;菜甫筋
拍攝者:陳育賢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山龍眼;山枇杷;菜甫筋
夏
物種描述
常綠喬木。多分枝,小枝彎曲,被鏽色絨毛。單葉,互生,近革質;倒卵形、長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15~25cm ,寬4~12cm;基部楔形,先端短凸尖或漸尖;疏鋸齒緣;側脈8~12對,於表面凹入,背面凸起,被鏽色短毛;葉柄短,基部膨大明顯。花兩性,總狀花序,腋生,下垂,長12~30cm,被鏽色絨毛;小花多數,無花瓣;花冠管狀,黃白色帶紫紅色;雄蕊4;花柱長。堅果核果狀,球形,徑約3cm,成熟時黃褐色,不開裂,外表具3稜,先端具宿存花柱。
分佈情形
台灣低、中海拔山區之濶葉樹林中,中國海南島、越南等。
建議觀賞地點
作者:何偉真, 林德勳, 謝昌衛, 張世良, 黃雯雯
提供者:台灣野生藥用植物圖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西施花
拍攝者:陳育賢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西施花
春
夏
物種描述
小喬木;枝光滑。葉近革質,叢生於枝端,光滑,倒披針狀長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6-12 cm,先端銳尖或短漸尖,具小突尖,上表面光滑,下表面灰綠色,網脈明顯;葉柄光滑。花2-3朵叢生,粉紅色;雄蕊10。
分佈情形
全島低中海拔闊葉林中。
建議觀賞地點
作者:劉和義, 楊遠波, 施炳霖, 呂勝由
提供者: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大葉楠;楠仔
拍攝者:陳育賢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大葉楠;楠仔
春
夏
物種描述
大喬木。葉革質,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先端銳尖至短尾狀,鈍頭,邊緣略反捲,下表面近或光滑。花序光滑;花被片外面近或光滑,內面略或有毛。
分佈情形
特有種。全島中低海拔闊葉林中。
建議觀賞地點
作者:楊遠波, 劉和義, 呂勝由
提供者: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杜英
拍攝者:陳育賢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杜英
夏
物種描述
葉紙質,長橢圓或披針至倒披針形,基部至柄漸窄,細圓齒緣;葉柄長1.5-2 cm。花序略被毛;萼片披針形;花瓣倒三角形,上半部呈剪裂狀;雄蕊20-30。
分佈情形
全島低海拔森林中。
建議觀賞地點
作者:劉和義, 楊遠波, 施炳霖, 呂勝由
提供者: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臺灣桫欏;桫欏
拍攝者:陳民峰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臺灣桫欏;桫欏
春
夏
秋
冬
物種描述
多年生樹狀蕨類植物。莖直立,高可達5公尺以上,徑15cm以上,外包發達之氣生根,且具老葉脫落葉柄斷裂之殘體。3回羽狀裂葉,長150~300cm,寬60~120cm;葉柄及葉軸黑褐色,密被銳刺;末裂片鋸齒緣。孢子囊群球形,具孢膜。
分佈情形
台灣低、中海拔山區之潮濕地,中國南部及西南部、尼泊爾、緬甸、泰國、菲律賓、琉球、日本等。
建議觀賞地點
步道邊
作者:何偉真, 林德勳, 謝昌衛, 黃雯雯
提供者:台灣野生藥用植物圖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臺灣山蘇花;巢蕨
拍攝者:陳育賢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臺灣山蘇花;巢蕨
春
夏
秋
冬
物種描述
多年生蕨類植物。莖匍匐。單葉,排列成環狀,形如鳥巢狀,長橢圓形,長50~150cm,寬10~16cm,全緣,側脈密而相互平行,在葉緣處相互連接成閉鎖脈。孢子囊群沿葉背之側脈著生,而止於一半之處。
分佈情形
台灣低、中海拔山區之岩壁或樹幹上,亞洲及非洲之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等。
建議觀賞地點
步道邊
作者:何偉真, 林德勳, 謝昌衛, 黃雯雯
提供者:台灣野生藥用植物圖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崖薑蕨
拍攝者:陳育賢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崖薑蕨
春
夏
秋
冬
物種描述
葉柄下部羽片漸短,翅漸寬,基部呈片狀。上段羽片末端尖窄,下段末端圓、寬,最寬處皆在基部。
分佈情形
建議觀賞地點
步道邊
作者:郭城孟
提供者: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臺灣野兔;山兔
拍攝者:白欽源
提供者:漫步在森林的氣味裡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臺灣野兔;山兔
春
夏
冬
物種描述
臺灣野兔的身體背部呈黃褐色,體毛的末端呈黑色,有不規則的黑色斑紋,體側為黃色,腹面較灰白。具有兩對上門齒,門齒發達突出,善於啃咬,但犬齒退化消失。眼睛大而圓,顏色與體色相似。後肢明顯比前肢長而強壯。頭體長30至40公分,耳朵大而突出,長度8至10公分,尾很短,長度通常不到6公分,體重0.5至2公斤。齒式:門齒2/1,犬齒0/0,前臼齒3/2,臼齒3/3;全部的牙齒數有28顆。
分佈情形
臺灣野兔在臺灣僅有1科1屬1種,為臺灣特有亞種。雖然在臺灣的分布相當廣泛,在近海平面的草生地至海拔2,600公尺的高山林緣地區都可發現到牠們的蹤跡(或排遺),但主要分布在海拔500公尺以下的地區。
建議觀賞地點
步道
作者:鄭錫奇
提供者: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臺灣獼猴
拍攝者:王滋慶
提供者:王滋慶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臺灣獼猴
春
夏
秋
冬
物種描述
臺灣獼猴的頭顱圓形,臉部平而裸出,嘴部兩側具有頰囊,可以暫存食物,耳殼小而不突出;全身毛被厚軟,夏季為橄欖綠色,冬季為暗石板色,腹面為濃灰白色,股間有明顯之紅棕色肉墊,四肢下部及尾端近黑色,尾部粗且長。頭體長36至45公分,尾長26至46公分,體重5至12公斤。齒式:門齒 2/2,犬齒1/1,前臼齒2/2,臼齒3/3;全部的牙齒數有32顆。
分佈情形
臺灣獼猴是臺灣除了人類以外唯一的野生靈長類,為臺灣特有種。廣泛分布在臺灣全島的各海拔山區,海拔高度可由 100至3,600公尺左右。
建議觀賞地點
停車場及步道
作者:鄭錫奇
提供者: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大赤鼯鼠;飛鼠
拍攝者:黃仕傑
提供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大赤鼯鼠;飛鼠
春
夏
秋
冬
物種描述
大赤鼯鼠是較常見的大型飛鼠。頭顱大而圓,臉部圓型,吻端短鈍,眼睛圓黑而明亮;身體背為暗褐色,間雜黑色毛,腹部淡紅褐色,尾與體背同色,末端黑褐色。具有連接前肢至後肢髁關節之大型飛膜,滑翔能力強;頭體長45至50公分,尾長46至49公分,成體的體重1,200至1,400公克。齒式:門齒1/1,犬齒0/0,前臼齒1/1,臼齒3/3;全部的牙齒數有20顆。
分佈情形
大赤鼯鼠為臺灣特有亞種。主要棲息在中、低海拔山區各類森林中,高海拔地區則甚少見。
建議觀賞地點
作者:鄭錫奇
提供者: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臺灣鼴鼠
拍攝者:汪仁傑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臺灣鼴鼠
夏
秋
物種描述
頭體長10~13公分,尾長1~2公分,體重30~60克。身體背部為灰黑色,腹側顏色較淡,部份個體胸部呈黃褐色。為了適應穴居的生活型態,台灣鼴鼠在外型上有許多的特化,例如:牠們的外耳殼消失了,眼睛甚小而視覺功能退化;筒狀的吻端長而突出,嘴巴周圍並長有長觸鬚;身體圓胖而略呈寬扁型,所披之毛髮柔軟而緻密;尾巴很短,末端生著長毛。前肢手掌特化增大,五指均具有爪,長而突出,善於挖掘土壤,這是牠們外型上明顯的特徵之一。齒式:門齒3/3,犬齒1/0,前臼齒4/5,臼齒3/3;總齒數= 42。
分佈情形
台灣鼴鼠的分布相當廣泛,主要分布於台灣本島西部之平地及中低海拔山區。
建議觀賞地點
步道
作者:鄭錫奇
提供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白鼻心;果子貍;果子狸
拍攝者:臺灣食肉目野生動物辨識手冊
提供者:臺灣食肉目野生動物辨識手冊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白鼻心;果子貍;果子狸
夏
物種描述
頭體長約50cm,尾長約35cm,體重3.5-5kg。
體型略為圓胖,四肢粗短,全身大致為黃灰褐色,最大特徵,為白鼻樑延伸到額頭有一條明顯的白帶,眼下與耳下亦為白色,
後頸、四肢末端與尾巴後半部為黑色。
齒式:門齒3/3,犬齒1/1,前臼齒4/4,臼齒2/2;全齒數=40。
夜行性,善爬樹,以果實為主食,亦會捕食小型哺乳類、鳥類、昆蟲與其他小型動物。野外白鼻心的繁殖資料缺乏,
已知圈養下的白鼻心雌性每年可生產兩次,懷孕期約為兩個月,每胎1-4隻,幼仔於8週齡可斷奶。
體型略為圓胖,四肢粗短,全身大致為黃灰褐色,最大特徵,為白鼻樑延伸到額頭有一條明顯的白帶,眼下與耳下亦為白色,
後頸、四肢末端與尾巴後半部為黑色。
齒式:門齒3/3,犬齒1/1,前臼齒4/4,臼齒2/2;全齒數=40。
夜行性,善爬樹,以果實為主食,亦會捕食小型哺乳類、鳥類、昆蟲與其他小型動物。野外白鼻心的繁殖資料缺乏,
已知圈養下的白鼻心雌性每年可生產兩次,懷孕期約為兩個月,每胎1-4隻,幼仔於8週齡可斷奶。
分佈情形
建議觀賞地點
步道
作者:姜博仁
提供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大冠鷲;蛇鵰
拍攝者:陳添財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大冠鷲;蛇鵰
春
夏
秋
冬
物種描述
體長65至74cm。全身以深褐色為主,頭頂至後枕具黑白相間的冠羽。眼黃色,眼先及蠟膜鮮黃色。背面深褐色,僅小覆羽有白色細圓斑。尾羽褐色,有一白色橫帶。腹面棕褐色,胸側、腹部及脛羽密布白色細圓斑。幼鳥有淡色與深色兩種色型,淡色型幼鳥頭部色淺,具寬黑的眼後線或整個臉頰為黑色。腹面為淡米黃色,胸部有深色縱紋。尾羽有黑白相間的橫帶各2至3道。深色型幼鳥似成鳥,但尾羽可同成鳥或同淡色型幼鳥。由初齡至成熟間有多種羽色變化。喙鉛灰色,腳黃色。本種羽色雌雄鳥同型,在外觀上無法分辨其性別。蘇三華等(2008)利用改善過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得以有效鑑別本種的性別,該方法將可作為鑑定其它雌雄同型鳥類的參考。
分佈情形
分布於整個東洋界,西自印度,向東經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峇里島、婆羅洲、中國華南、臺灣、海南島、琉球群島南部、菲律賓。臺灣廣泛分布於全島海拔2,000公尺以下的山地與丘陵,尤以低海拔山區為主。離島僅於龜山島有紀錄。
建議觀賞地點
賞景步道
作者:林文宏
提供者:臺灣鳥類誌
授權方式:CC by by-nc-sa 4.0
小白鷺;白鷺
拍攝者:張俊德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nd 4.0
小白鷺;白鷺
春
夏
秋
冬
物種描述
雌雄鳥同色。喙細長,頸細長,分為白色型及暗色型,在台灣繁殖者大都為白色型,偶爾出現暗色型迷鳥。白色型全身白色,繁殖羽在枕部具有2至3條細長的白色飄羽,背上及下頸有細而蓬鬆簑羽,背部簑羽常長過尾部。非繁殖季時飾羽及簑羽皆脫落,眼先轉為黃色。暗色型全身大致藍灰色,有不同程度的白色羽毛,特別是頦下的部分。幼鳥的下喙基黃色,無枕後飄羽、背部及胸前飾羽。虹膜黃色、眼先裸露部黃綠色。喙黑色,但冬季時下喙變成黃色,脛與跗蹠黑色,趾為黃色,有些個體在繁殖季腳趾會轉為紅色。
分佈情形
全球廣布於非洲、南歐、中東、南亞、東亞、東南亞、南洋群島、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及紐西蘭 (Martinez-Vilalta & Motis 1992)。台灣各水域普遍常見,以宜蘭、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台南沿海的數量最高。離島中的澎湖群島、台東綠島、宜蘭龜山島、高雄東沙島以及金門、馬祖群島都有出現的紀錄。
建議觀賞地點
賞景步道
作者:顏重威, 方偉宏
提供者:臺灣鳥類誌
授權方式:CC by by-nc-sa 4.0
翠鳥;魚狗;翡翠
拍攝者:張俊德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nd 4.0
翠鳥;魚狗;翡翠
春
夏
秋
冬
物種描述
雌雄鳥體色相似,喙大而尖,體型粗短,尾短。頭上為暗綠色,有鮮綠色橫紋及藍斑點,耳羽白色,腮、喉白色,背面寶石藍色。腹面橙黃色。雄鳥喙黑色,雌鳥下喙基紅色,腳紅色,眼黑色。雄鳥前額、頭頂、後頸為藍綠色及鮮藍色相間的橫紋,眼先煙灰色,上端有很窄的紅棕色前緣線;頰及耳羽淡紅棕色,延伸到後方為白色斑塊。翼綠色,肩羽及翼上覆羽綠色有亮藍色羽尖。背及腰為閃亮的寶石藍色,尾上覆羽則為較深的亮藍色,尾上深藍色。頦喉及頸部白色染有皮黃色,胸橙紅棕色,往翼下及尾下的部分漸淡。眼深褐色,喙黑色,嘴角紅色,脛及跗蹠紅色。雌鳥類似雄鳥,但是下喙為橙紅色、尖端黑色。幼鳥似成鳥,但背面色澤較暗、較綠,腹面色澤較淡,胸部羽毛有窄的煙灰色邊緣,喙部有白色尖端,脛與跗蹠最初為黑色。
分佈情形
全球分布於歐洲、北非、中東、中亞、南亞、東亞、東南亞、南洋群島及新幾內亞。台灣普遍分布在海拔1,200公尺以下的水邊。離島中的澎湖群島、台東蘭嶼與綠島、宜蘭龜山島、基隆彭佳嶼以及金門、馬祖列島都有出現的紀錄。
建議觀賞地點
南勢溪邊
作者:劉小如, 方偉宏
提供者:臺灣鳥類誌
授權方式:CC by by-nc-sa 4.0
臺灣藍鵲;紅嘴山鵲;長尾山娘
拍攝者:陳添財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臺灣藍鵲;紅嘴山鵲;長尾山娘
春
夏
秋
冬
物種描述
雌雄鳥外形相同。成鳥頭、頸、下頦及胸部黑色。眼睛的虹膜金黃色。身體其它部位蔚藍色,初級飛羽的羽毛內側淺黑色,尖端白色;尾羽越往中間越長,兩支中央尾羽特長而且羽端白色,其它尾羽中段黑色末端白色。喙紅色。跗蹠與趾鮮橘紅色。幼鳥羽毛黑灰褐色,尾羽很短、灰黑色有白色羽端,眼睛的虹膜灰藍色,喙部骨灰色,跗蹠與趾肉色至淺紅色。
分佈情形
全世界僅分布於台灣的中低海拔山區或平地樹木茂密處。
建議觀賞地點
賞景步道
作者:劉小如
提供者:臺灣鳥類誌
授權方式:CC by by-nc-sa 4.0
小彎嘴;小彎嘴鶥;棕頸鉤嘴鶥;小彎嘴畫眉
拍攝者:張俊德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nd 4.0
小彎嘴;小彎嘴鶥;棕頸鉤嘴鶥;小彎嘴畫眉
春
夏
秋
冬
物種描述
雌雄鳥同色。額至前頭黑色,有白色細縱紋,頭頂至後頭欖褐色。眉斑白色細長,由上喙基部延至後頸,眼先、眼下和耳羽黑色。後頸和上背栗紅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和翼欖褐色。飛羽內瓣褐色,尾羽暗褐色,具深色橫紋。腮、喉白色,胸羽白色,各羽羽軸黑褐色,形成斑點。腹栗色雜有白色斑駁,脇栗色,尾下覆羽欖色。上喙黑色,下喙象牙白色。跗蹠黑褐色。
分佈情形
分布於中國西南部、西部、華中、華南各省、海南島以及台灣。台灣分布於海拔 1,500m 以下的林區及草叢地。
建議觀賞地點
賞景步道
作者:顏重威, 劉小如
提供者:臺灣鳥類誌
授權方式:CC by by-nc-sa 4.0
繡眼畫眉
拍攝者:張俊德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繡眼畫眉
春
夏
秋
冬
物種描述
雌雄鳥同色。額、頭至後頸暗鼠灰色,兩側各有一條黑褐色縱紋,眼圈白色,顏臉部至側頸鼠灰色。背、腰、尾上覆羽、翼羽和尾羽等為黃褐色,飛羽內瓣暗褐色。腮、喉灰白色,胸、腹淡黃褐色,中央白色,尾下覆羽淡黃褐色。喙黑褐色,跗蹠肉黃色。
分佈情形
分布於緬甸、泰國、寮國、越南以及中國雲南、四川、陜西、華中和華南各省、海南島還有台灣。台灣在全島各地林區均可見。
建議觀賞地點
賞景步道
作者:顏重威, 劉小如
提供者:臺灣鳥類誌
授權方式:CC by by-nc-sa 4.0
臺灣紫嘯鶇;紫嘯鶇
拍攝者:陳添財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臺灣紫嘯鶇;紫嘯鶇
春
夏
秋
冬
物種描述
雌雄鳥同型。額藍黑色,上喙基至眼先有鵝絨狀黑色細毛,頭頂和體背黑色,腰部各羽羽基白色。尾羽紫黑色,外緣深紫藍色;小、中覆羽天藍色,大覆羽黑色;初級飛羽黑色,羽緣藍色。喉、胸黑色,各羽羽緣為閃光藍色,呈鱗片狀,腹和尾下覆羽黑色,脇及下腹各羽羽基白色。喙黑色,跗蹠及趾黑色。
分佈情形
全世界僅見於台灣,在島內分布於海拔150 至 2,100m 的山區。
建議觀賞地點
賞景步道
作者:蔡牧起
提供者:臺灣鳥類誌
授權方式:CC by by-nc-sa 4.0
山紅頭;紅頭穗鶥
拍攝者:張俊德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nd 4.0
山紅頭;紅頭穗鶥
春
夏
秋
冬
物種描述
雌雄鳥同色。額和頭頂栗赤色,眼先和喉淡鮮黃色,體背面、翼覆羽和尾羽欖褐色。飛羽欖褐色,內瓣暗褐色。體腹面一致欖黃色,喉和頸有褐色細縱斑。喙暗褐色,跗蹠黃褐色。
分佈情形
分布於緬甸、寮國、越南和中國的西部、西南部、華中、華南、海南島以及台灣。台灣於全島各地林區均可見。
建議觀賞地點
賞景步道
作者:顏重威, 劉小如
提供者:臺灣鳥類誌
授權方式:CC by by-nc-sa 4.0
大彎嘴;大彎嘴鶥;繡臉鉤嘴鶥;彎嘴畫眉;大彎嘴畫眉
拍攝者:張俊德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nd 4.0
大彎嘴;大彎嘴鶥;繡臉鉤嘴鶥;彎嘴畫眉;大彎嘴畫眉
春
夏
秋
冬
物種描述
雌雄鳥同色。上喙基部栗色,額、頭至後頭灰黑色,後頸欖灰色。背、腰、尾上覆羽和翼栗色。飛羽內瓣黑褐色,尾羽欖褐色,具深色細橫紋。眼先灰黑色,頰栗色,耳羽欖灰色。腮、喉白色,胸羽白色,各羽羽軸黑褐色,形成斑點。腹污白色,脇欖褐色,尾下覆羽和腳栗紅色。喙灰黑色,跗蹠鉛色。
分佈情形
棲息於山區海拔 600 至 1,800m之間的闊葉樹或灌叢底層,非繁殖期可於更低或更高海拔 2,500m 發現其蹤跡 (Yen 1990)。
建議觀賞地點
賞景步道
作者:顏重威, 劉小如
提供者:臺灣鳥類誌
授權方式:CC by by-nc-sa 4.0
灰喉山椒;紅山椒鳥
拍攝者:張俊德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nd 4.0
灰喉山椒;紅山椒鳥
夏
秋
冬
物種描述
體長約18cm,雌雄鳥的羽色相異。雄鳥喙黑色,虹膜黑褐色,頭、上背、肩羽灰黑色,下背、腰、尾上覆羽為鮮豔的朱紅色,雙翼黑色,但初級飛羽中段為鮮豔朱紅色,喉、頸灰白色,胸、腹、尾下覆羽為鮮豔朱紅色,尾羽中央一對黑色,其餘尾羽為鮮豔朱紅色,腳黑色。雌鳥身上多為鼠灰色,雄鳥身上朱紅色的部位在雌鳥身上皆為鮮黃色,其餘部分與雄鳥相同。雄亞成鳥的體色類似雌鳥,但鮮黃色部分呈橘黃色。
分佈情形
全世界僅分布於東亞,包括喜馬拉雅山區、緬甸、中國西南部、華南、海南島、台灣、中南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等地山區。一般並不會做長程遷移,在冬季僅會做海拔上的垂直遷移。台灣普遍分布於海拔300公尺至2,500公尺之間的山區 (翟鵬 1977,沙謙中 1986,顏重威1984)。在非繁殖季會有海拔上的垂直遷移,往更高或更低的山區移動。另外在塔塔加鞍部等地,秋天常可見到成群的灰喉山椒翻越隘口向南飛去,初春則向北飛去,可能有島內的水平遷移。
建議觀賞地點
賞景步道
作者:丁宗蘇
提供者:臺灣鳥類誌
授權方式:CC by by-nc-sa 4.0
斯文豪氏赤蛙
拍攝者:Morris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斯文豪氏赤蛙
春
夏
秋
冬
物種描述
斯文豪氏赤蛙屬於大型蛙,體長約6至10公分,背部顏色變化多端,有綠色、褐色或綠色褐色交雜。身體修長,指(趾)端膨大呈吸盤狀,以適應溪流生活。牠們終年住在溪澗裡,白天躲在石縫或溪邊草叢裡,閒來無事也會叫一叫。牠們有一對外鳴囊,其叫聲「啾」很像鳥叫,所以又稱為「騙人鳥」,也有人稱牠們為「鳥蛙」。牠們的繁殖期幾乎從二月一直持續到十月,尤其春秋兩季特別活躍,這時牠們叫得更勤。不過斯文豪氏赤蛙的獨立性很高,縱使在繁殖季節的時候,也是各自分散,保持距離,叫聲是牠們彼此溝通、較勁的唯一管道。所以牠們雖然不是很常叫,但只要一隻領頭開始叫,其牠雄蛙就會不甘示弱的一隻跟著一隻叫,合唱聽起來是此起彼落,頗具有聲勢。牠們常在淺水區域的石頭底下或石縫裡產卵,卵白色大型,卵徑可達0.3公分。一次產40-50顆,常常小堆小堆地產在淺水區域的石頭底下或石縫裡。胚胎發育到帶有尾巴的時期,看起來像一粒綠豆芽,很可愛,可惜很難找到。蝌蚪黑色大型,尾巴很長,為體長二倍以上;口部腹側稍凹陷,可協助吸附在石頭上。
分佈情形
台灣特有種,廣泛棲息於全省二千公尺以下的山區溪流附近。
建議觀賞地點
溪流邊及水域處
作者:楊懿如
提供者:臺灣兩棲動物野外調查手冊
授權方式:CC by by-nc-sa 4.0
翡翠樹蛙
拍攝者:小工友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翡翠樹蛙
春
夏
秋
冬
物種描述
翡翠樹蛙背面是鮮豔的翠綠色,因此牠們的拉丁種名不論是prasinatus或smaragdinus都是形容牠們具有翡翠般的綠色。而且牠們當初是在預定蓋翡翠水庫的地區發現的,所以命名為翡翠樹蛙兼具有外型特徵和地名的雙重意義,但可惜的是,發現地已經沈沒在水庫裡。翡翠樹蛙因為是台灣特有種,所以列為保育類。翡翠樹蛙在台灣五種綠色樹蛙中,為比較大型的種類,體長5至8公分。牠們在背腹相接處有一條不太明顯的白色條紋,腹部、腹側及股部常有大型的黑斑,眼睛有一條黃褐色過眼線,這些是牠們和其他五種綠色區分的最主要特徵。牠們幾乎整年都會鳴叫繁殖,但以九月到十一月秋天及四月春天最為活躍,也是最容易看到牠們的時候。雄蛙有單一外鳴囊,通常在水邊的植物體上鳴叫,叫聲是短促的「呱-阿、呱-阿」。雌蛙受雄蛙叫聲吸引,主動接近雄蛙並且在樹上形成配對,然後雌蛙帶著雄蛙到適當地點產泡沫卵塊,剛產下的泡沫卵塊白色帶淺粉紅色,內有300-400粒白色卵。有時候雌蛙產卵產到一半的時候,會帶著配對的雄蛙跳到水中吸水補充水分,然後再回到樹上繼續產卵,有時也會出現一隻雌蛙和多隻雄蛙配對產卵現象。卵塊經常遭受蒼蠅寄生而長蛆,導致孵化失敗。蝌蚪大型,深色散佈許多褐色細紋;尾鰭高而發達,很容易分辨。
分佈情形
台灣特有種,翡翠樹蛙主要分佈於北部南北勢溪流域,例如新店廣興、烏來娃娃谷等地;宜蘭的低海拔山區,例如福山植物園、礁溪等地;以及桃園石門水庫及東眼山區。
建議觀賞地點
停車場及主步道
作者:楊懿如
提供者:臺灣兩棲動物野外調查手冊
授權方式:CC by by-nc-sa 4.0
赤尾青竹絲;赤尾鮐
拍攝者:白欽源
提供者:漫步在森林的氣味裡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赤尾青竹絲;赤尾鮐
春
夏
秋
冬
物種描述
赤尾青竹絲是一種小型的蛇類,最大全長可達90公分,其頭呈三角形,眼睛紅色,全身翠綠。因為尾巴後段磚紅色,故民間多以焦尾巴稱呼赤尾青竹絲。多數的雌蛇在身體和腹部交接處有一條白色的細縱線,而多數的雄蛇除了有此白色的細縱線外,在白線下還緊接著一條紅色的細縱線。赤尾青竹絲是以胎生方式生殖的蛇類,於秋季交配,隔年夏季生產。每窩大約可產下2到15條仔蛇,初生仔蛇全長約26公分,約1年便可達性成熟。
分佈情形
赤尾青竹絲廣泛分布於臺灣全島和蘭嶼平地至2000公尺左右之中低海拔地區,數量相當普遍,分布很廣。此外,從中國西南、中南部地區以及吉林省東南邊、長白山、印度東北邊、緬甸、泰國至越南都有分布。
建議觀賞地點
步道邊的樹林
作者:王緒昂
提供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方式:CC by by-nc-sa 4.0
龜殼花;烙鐵頭;原矛頭蝮
拍攝者:汪仁傑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龜殼花;烙鐵頭;原矛頭蝮
夏
秋
冬
物種描述
龜殼花是一種中型的蛇類,最大全長可達150公分,頭呈銳三角形,眼後有一細長的黑褐色縱帶。頭頂褐色且常有斑紋分布,身體黃棕色,其上有大型黑色斑塊,斑塊邊緣有黃色細紋。龜殼花體背中央的斑塊常連成波浪狀,有明顯保護色作用。龜殼花是以卵生方式生殖的蛇類,於夏季產卵,每窩可產下卵3到15枚,孵化期約1至1個半月,且雌蛇會有護卵行為,初生仔蛇全長約22公分。
分佈情形
龜殼花廣泛分布於全島及龜山島1500公尺以下之中低海拔地區。此外,在中國西南和中南部地區、印度、緬甸、越南也都有其分布。
建議觀賞地點
步道邊
作者:王緒昂
提供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方式:CC by by-nc-sa 4.0
面天樹蛙
拍攝者:汪仁傑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面天樹蛙
夏
秋
物種描述
面天樹蛙和艾氏樹蛙長得很像,但體型略小,約2至5公分。面天樹蛙和艾氏樹蛙的皮膚上都有許多顆粒狀的突起,背部也都有一個X或H形深褐色斑,前肢、小腿及第五趾外側都散布著細小的白點,但以小腿和足部相接處的白點最明顯。面天樹蛙的體色相當多變,但以褐色為主,不會變綠,而艾氏樹蛙體色經常帶點淺綠色。面天樹蛙的拇指基部內掌瘤並不特別發達,腹部有很多的深色小斑點,尤其靠近腋部有兩個大黑斑,這和艾氏樹蛙有顯著差異,是面天樹蛙和艾氏樹蛙最重要的分辨特徵。面天樹蛙繁殖期從二月到九月,相當長。在暖冬的時候,繁殖期甚至可達全年。繁殖期間,雄蛙會在夜晚聚集到水邊低矮的植物體上或地上鳴叫,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逼、逼、逼」和艾氏樹蛙類似,但比較短促而且凌亂。白天雄蛙很喜歡靜靜的平貼在芒草葉上作日光浴,此時身體顏色會變得接近白色。卵很大(卵徑約2.4mm),常因沾有沙粒而呈土褐色,每次產卵100-300顆,一次產完,但常常有好幾對配對在同一個地方產卵,所以形成一大片,乍看之下,好像不小心翻倒、散落一地的青蛙下蛋粉圓冰。蝌蚪小型褐色,口位於腹面。
分佈情形
面天樹蛙是台灣的特有種,廣泛分佈於台灣的西部中低海拔地區。
建議觀賞地點
門口及主步道
作者:楊懿如
提供者:臺灣兩棲動物野外調查手冊
授權方式:CC by by-nc-sa 4.0
褐樹蛙
拍攝者:Morris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褐樹蛙
夏
秋
物種描述
褐樹蛙體長5到9公分,在樹蛙家族中屬於中大型。雄蛙及雌蛙的體型差異很大,這是溪流繁殖蛙類的特性之一。身體呈褐色,從兩眼到吻端有一塊淡黃色的三角形斑,而兩眼到體背另有一塊倒三角形的黑斑。眼睛大而突出,虹膜有銀白色及褐色兩色,好像英文T字,雄蛙有單一外鳴囊,經常聚成小群在石頭上鳴叫,叫聲是細碎的「嘓、嘓」,偶而會發出幾聲粗粗的「嘎」。褐樹蛙因為是特有種而且有捕捉壓力,所以曾被列為保育類,但在2008年因族群量穩定,降為一般類。繁殖期5月到8月,以夏天為主,此時白天仍在溪邊的樹上或石縫休息,黃昏的時候,才一隻一隻的跳到岸邊水流較緩的地方進行繁殖活動。雌蛙體型很大,產卵前,雌蛙會先伸腿交互踢幾下,然後產一小團卵粒,雄蛙也會配合雌蛙動作伸長身體,以提高授精率,每次產卵300-400粒,卵小型、一粒粒分離黏在石頭底下,通常聚成一堆。蝌蚪為底棲性,通常吸附在石頭上,出現於溪邊水流較緩的地方。
分佈情形
特有種,僅分布於台灣,廣泛分布於全省低海拔地區。
建議觀賞地點
主步道及瀑布區
作者:楊懿如
提供者:臺灣兩棲動物野外調查手冊
授權方式:CC by by-nc-sa 4.0
王錦蛇;臭青公;稜鱗錦蛇;臭黃蟒;臭青母
拍攝者:汪仁傑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王錦蛇;臭青公;稜鱗錦蛇;臭黃蟒;臭青母
夏
秋
物種描述
臭青公是一種大型的蛇類,最大體長可達265公分,頭部鱗片大且邊緣有著明顯黑色,在吻端至眼睛前緣的上方常呈王字紋,故有王錦蛇之稱。臭青公全身鱗片有明顯稜脊,故感覺粗糙而不光滑,幼蛇全身呈淺棕色,有黑色或深棕色的小斑點散雜其間,而成蛇身軀為暗褐色或橄欖綠色,夾雜了暗色與白色的雜斑,與幼蛇的花紋顯著不同。臭青公是以卵生方式生殖的蛇類,於夏季產卵,每窩可產卵8到14枚,孵化期約1個月,會有護卵的行為。
分佈情形
臭青公廣泛分布於馬祖、蘭嶼及臺灣本島2000公尺以下之中低海拔地區。此外,亦分布於中國中南部、北越以及琉球群島。
建議觀賞地點
步道邊
作者:王緒昂
提供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方式:CC by by-nc-sa 4.0
白腹游蛇;烏游蛇;華游蛇
拍攝者:汪仁傑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白腹游蛇;烏游蛇;華游蛇
夏
秋
物種描述
白腹游蛇是一種中型的蛇類,最大全長可達1公尺,在外型上與赤腹游蛇相似,但是頭部比赤腹游蛇尖細。全身棕黑色的白腹游蛇,身體有著不規則的黑色橫紋,但這橫紋於幼蛇或剛蛻皮的成蛇身上較為明顯;腹部為灰白色,並有著黑褐色的大型斑紋交錯排列或相連成一條橫帶。白腹游蛇是以卵生方式生殖的蛇類,於夏季產卵,每窩可產卵4到25枚,出生仔蛇約17公分。
分佈情形
白腹游蛇廣泛分布於臺灣全島1500公尺以下之中低海拔地區。此外,在中國南部地區、緬甸和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建議觀賞地點
南勢溪邊
作者:王緒昂
提供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方式:CC by by-nc-sa 4.0
鯰;鯰魚;念仔魚;廉仔;鯤魚;黃骨魚
拍攝者: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提供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鯰;鯰魚;念仔魚;廉仔;鯤魚;黃骨魚
春
物種描述
體前部粗圓,尾部側扁,頭部寬平。吻短而寬圓。兩對鼻孔,前鼻孔有一根短管,近吻端。口裂大,上位,下頜稍突出。兩頜均有一行絨毛狀齒。幼魚時有鬚3對,成魚時下頜鬚退化僅有1對,上頜鬚比頭稍長,下頜鬚為上頜鬚長的1/3~1/5。體裸露無鱗,皮膚光滑。側線平直,沿體側中部而伸達尾基。黏液孔發達,成行排列於側線上方。背鰭短小,僅具5軟條;臀鰭長,後方與尾鰭相連,具70-85軟條;胸鰭具有1鋸齒狀之硬棘,12-14軟條。體呈暗灰色或灰黃色,體背側灰黑色,腹部白色,體側有不規則的白斑或不明顯的斑紋。
分佈情形
分布於日本、中國大陸東部、朝鮮、東南亞。臺灣西部、南部的河川與池塘均有分布,但野生族群量已少,目前以南部養殖較多。
建議觀賞地點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提供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鯽;鯽仔;土鯽;本島鯽;本島仔;細頭
拍攝者: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提供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鯽;鯽仔;土鯽;本島鯽;本島仔;細頭
春
夏
物種描述
體高而側扁,前半部弧形,腹部圓形,無肉稜。頭短少。吻圓鈍而無鬚。口呈弧形,斜向下方,唇較厚。咽頭齒1列,齒式4-4。鰓耙細長,呈針狀,排列較密,鰓耙數37-54。體被中大型圓鱗;側線完全,微向下彎,後部延伸達尾部中央,側線鱗數27-30。背鰭基部較長,鰭條III+15-19;臀鰭鰭條III+5;背鰭與臀鰭第III根硬棘後緣有鋸齒。體背銀灰色,腹部銀白而略帶黃色。各鰭灰白色。
分佈情形
原產於中國大陸及日本,早期移民即引進至臺灣。目前臺灣西部溪流中、下游與湖泊、溝渠皆有分布。
建議觀賞地點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提供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臺灣石;臺灣光唇魚;石斑;石;秋斑;石賓
拍攝者: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提供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臺灣石;臺灣光唇魚;石斑;石;秋斑;石賓
夏
秋
物種描述
體延長而略側扁,腹部略圓。頭中大而尖。吻圓鈍而前端稍突出。口略寬,位於吻位下位,成圓弧形。唇稍厚,上唇包住上頜,下唇則與下領前端分離,左右的唇褶略有間隙。咽頭齒3列,齒式5.3.2—2.3.5。有鬚2對,頜鬚略長於吻鬚。體被圓鱗;側線完整而沿體側中央直走;側線鱗數39-42。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 5(分枝軟條)。雌、雄魚的吻部皆具追星,但雄魚的體型較小;雌魚的臀鰭較雄魚略為尖長。體呈黃綠色,腹部略白,體側具7條黑色橫帶,尤以幼魚最為明顯,成魚體色逐漸變暗,橫帶亦漸不顯,如死亡後,體色變化甚大,斑紋亦不清楚;背鰭及臀鰭鰭膜淡黃色而具數條黑褐色橫斑;胸鰭、腹鰭及尾鰭淡黃色。
分佈情形
臺灣的特有種,普遍分布於西部各河川。
建議觀賞地點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提供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臺灣鬚鱲;鬚鱲;憨仔魚;一枝花;山鰱仔;臺灣馬口魚;馬口;臺灣馬口鱲;臺灣縱紋鱲;豆仔魚
拍攝者:陳義雄
提供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臺灣鬚鱲;鬚鱲;憨仔魚;一枝花;山鰱仔;臺灣馬口魚;馬口;臺灣馬口鱲;臺灣縱紋鱲;豆仔魚
夏
秋
物種描述
體延長而側扁,腹鰭基部後方具不完全的腹稜。頭中大。吻略短。口端位,口裂中大,向後達眼前緣下方;口裂末端有一對細小的紅色觸鬚。成熟雄魚的上頜較為前突,且略呈鉤狀。體被細小圓鱗;側線完整,由鰓蓋的上緣向腹側明顯下彎呈弧形;側線鱗數54-57。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 9(分枝軟條)。體背側呈灰褐色,腹部灰白,體側自前鰓蓋的後緣至尾鰭基部有一極為明顯的藍黑色縱帶;成熟雄魚的吻部有極為明顯而尖銳的追星,其頭部下側、腹部、胸鰭及腹鰭均呈鮮紅色;雌魚的體色較淡;各鰭微黃至白色。
分佈情形
臺灣的特有種,普遍分布於西部各河川以及恆春半島西側的小溪流中。
建議觀賞地點
南勢溪邊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提供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黃鱔;鱔魚
拍攝者: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提供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黃鱔;鱔魚
夏
秋
物種描述
體細長而呈圓柱狀,頭部膨大,頰部隆起。吻短而扁平;口開於吻端,斜裂;上下頜均具齒。眼甚小,隱於皮下。鰓裂在腹側,左右鰓膜癒合。沒有胸鰭與腹鰭;背鰭與臀鰭也都退化成皮褶,而與尾鰭相連。體裸露無鱗片,富黏液;側線完全,沿體側中央直走。體背為黃褐色,腹部顏色較淡,全身並有不規則黑斑紋。
分佈情形
廣泛分布於亞洲東部及附近之大小島嶼,西起東南亞,東至菲律賓群島,北起日本,南至東印度群島。臺灣西部淡水域皆有其分布。
建議觀賞地點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提供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花鰻鱺;鱸鰻;花鰻;烏耳鰻;土龍;黑鰻
拍攝者: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提供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花鰻鱺;鱸鰻;花鰻;烏耳鰻;土龍;黑鰻
秋
冬
物種描述
體延長而呈蛇狀,尾部側扁。頭中大,呈鈍錐形。口大而開於吻端,微斜裂而達眼後緣後下方;下頜略突出於上頜:上頜骨齒呈2列或3列的窄齒帶,外列齒與內列齒間有一個小溝槽區隔。背鰭和臀鰭都是低平而一直延伸到尾部,和尾鰭連結成一體而不易區分彼此;體型較粗短,背鰭起點至胸鰭基底的距離短於背鰭起點至肛門的距離,頭長為背鰭起點至臀鰭起點垂直線距離之0.8-0.9倍;背鰭起點至肛門距離約為體長之16%,脊椎骨數為100-110。體背側為褐色佈滿不規則的黃綠色斑塊;腹部為乳白色。體長小於50公分的幼魚,尾部有一明顯的黑斑。
分佈情形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東非、馬達加斯加島,東至法屬玻里尼西亞,北起日本,南至南太平洋,各類型的島嶼與大陸的河川溪流等淡水域皆有其分布。臺灣之河川皆有分布,以東部較多。
建議觀賞地點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提供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異紋紫斑蝶;紫端斑蝶;端紫斑蝶;異型紫斑蝶;雌綫紫斑蝶;線紋紫斑蝶
拍攝者:林家弘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異紋紫斑蝶;紫端斑蝶;端紫斑蝶;異型紫斑蝶;雌綫紫斑蝶;線紋紫斑蝶
夏
秋
冬
物種描述
中型斑蝶。軀體黑褐色,有藍白色斑點與線紋。雄蝶前翅向翅端方向突出,後緣向後突出呈圓弧狀,雌蝶後緣直線狀。翅背面底色黑褐色,前翅泛藍紫色金屬光澤,在雌蝶限於外半部,後翅底色淺。雄蝶前翅外側有白色斑點及藍白斑紋列,後翅前側有一片由特化鱗構成之淺灰褐色區,中室內前側另有一小片奶油色特化鱗;雌蝶前翅白斑比雄蝶發達,後翅有白色線紋作放射狀排列。翅腹面底色黑褐色、有光澤,前、後翅斑紋均似翅背面,雄蝶前翅腹面有一片灰色特化鱗。緣毛黑白相間。
分佈情形
臺灣本島全島低、中海拔地區。離島澎湖、龜山島、綠島、蘭嶼也有記錄。金門、馬祖地區的記錄屬於不同亞種。臺灣以外見於中國大陸南部、喜瑪拉雅、南亞、東南亞、中南半島等地。
建議觀賞地點
步道邊
作者:徐堉峰
提供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橙端粉蝶;紅衽蝶;鶴頂粉蝶;端紅粉蝶;端紅蝶;端紅白蝶;紅衽粉蝶;紅角大粉蝶
拍攝者:林家弘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橙端粉蝶;紅衽蝶;鶴頂粉蝶;端紅粉蝶;端紅蝶;端紅白蝶;紅衽粉蝶;紅角大粉蝶
春
夏
秋
冬
物種描述
大型粉蝶。軀體背面黑褐色,覆白色毛及鱗片; 腹面白色。雄蝶翅背面底色奶白色,前翅翅頂有大形橙紅色斑紋,其外側鑲黑褐色紋,橙色紋內各室外側有黑褐色狹長小紋,翅脈上覆黑褐色鱗。後翅翅脈末端及各翅室外側有黑褐色小紋。翅腹面底色白色,前翅外半部及後翅翅面上佈滿黑褐色細紋,翅面中央有一暗褐色線紋由翅基伸至外緣。雌蝶翅背面底色淡黃色,黑褐色斑紋較雄蝶發達。本種是臺灣最大型的粉蝶。
分佈情形
在臺灣地區分布於臺灣本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地。離島龜山島、蘭嶼、澎湖也有記錄。臺灣以外分布於南亞、中南半島、東南亞、日本南部、華西南、華南及華東等地。
建議觀賞地點
步道邊
作者:徐堉峰
提供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臺灣熊蟬
拍攝者:詹凱翔
提供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臺灣熊蟬
夏
秋
物種描述
身體有金屬光澤且平滑。具1.頭部短但寬(比中胸背板基部略寬)且兩側有紅褐色V形狀斑紋,2.黑色複眼、淡紅色的單眼。3.紅褐色斑紋:一對在前胸緣片的外側,兩對在中胸背板外側邊緣。還有腹部側板及腹板兩側。4.毛:金色鱗毛長在前述紅色斑紋上。腹部背面有密集的黑色短毛。5.翅:前翅以翅結節為界至翅基為黑或黑褐色斑且密佈金色鱗毛,以外為透明淡褐色。暗褐色翅脈。後翅以端室為界至基部為黑褐色斑紋,之外為透明。以上五點為本種特徵。另,本種雄蟬腹瓣長至第三或第四腹節、黑色、內緣重疊且下緣間,紅褐色斑紋在外緣。尾節大,體長約46-49mm,前翅長約54-57mm。雌蟬腹部尾節膨大且有大塊紅褐色斑紋在其左右,位於產卵管上方的腹部第七腹板有明顯的V型凹陷,體長約42-47mm,前翅長約52-56mm。
分佈情形
廣泛分布於本島,另亦分布於中國、越南與柬埔寨。
建議觀賞地點
步道邊
作者:陳彥霖
提供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網絲蛺蝶;地圖蝶;石牆蝶;崖胥;黑緣絲紋蛺蝶
拍攝者:林家弘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網絲蛺蝶;地圖蝶;石牆蝶;崖胥;黑緣絲紋蛺蝶
秋
物種描述
中型蛺蝶。軀體背側前側白色,後側淺橙色,有三條黑褐色縱線,腹側白色。前翅接近直角三角形,臀區有凹陷。後翅前緣外側凹入,M3脈末端突出、有指狀突起,臀區有兩葉狀突,外緣於翅脈末端突出。翅背面底色白色或黃白色,翅面上有許多黑褐色細線紋及淺黃褐色、灰色、桃紅色斑紋,後翅外側有暗色粗條,條紋外側有圈形紋。翅腹面底色淺,後翅外側也有暗褐色粗條紋及圈紋。緣毛白色混褐色。斑紋色彩變異豐富。
分佈情形
廣泛分布於臺灣本島平地至中海拔地帶,馬祖有不同亞種之記錄。臺灣以外見於中國大陸南部、喜瑪拉雅、阿富汗、印度、中南半島、日本等地。
建議觀賞地點
大門口及步道邊
作者:徐堉峰
提供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藍紋鋸眼蝶;紫蛇目蝶;紫眼蝶;常見椰眼蝶;翠袖鋸眼蝶;紫鋸眼蝶
拍攝者:林家弘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藍紋鋸眼蝶;紫蛇目蝶;紫眼蝶;常見椰眼蝶;翠袖鋸眼蝶;紫鋸眼蝶
秋
物種描述
中型眼蝶。軀體背側黑褐色,腹側褐色。前翅直角三角形,外緣鋸齒狀,前緣弧形。後翅扇形,M3脈末端有尾突,外緣也呈鋸齒狀。翅背面底色黑褐色。前翅外緣有藍色或淺藍色紋列。後翅外側有紅褐色紋。雌蝶後翅外側常有白色點列。翅腹面底色紅褐色,上有細密深色波紋。翅面外側淺色。前翅前緣近翅端有灰色三角斑。雄蝶後翅中室前側有卵形灰色性標,上具褐色毛束。前翅腹面1A+2A室翅基有灰色性標。緣毛褐色。
分佈情形
臺灣本島低、中海拔地區。龜山島、澎湖、馬祖、金門均有記錄。臺灣分布於東洋區大部份地域及小巽他。
建議觀賞地點
步道邊
作者:徐堉峰
提供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眼蛺蝶;簑衣蛺蝶;美眼蛺蝶;孔雀蛺蝶;擬蛺蝶;孔雀紋挾蝶
拍攝者:林家弘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眼蛺蝶;簑衣蛺蝶;美眼蛺蝶;孔雀蛺蝶;擬蛺蝶;孔雀紋挾蝶
春
夏
秋
物種描述
中型蛺蝶。軀體背側黃褐色,腹側黃白色。前翅前緣弧形,於M1脈與CuA2脈末端突出,於低溫期更加顯著。後翅1A+2A脈末端突出,於低溫期成明顯小尾突。翅背面底色泥黃色,沿外緣有暗褐色線。前翅於R5、M1、CuA1室有眼狀紋。中室端及中室內各有一黑褐色鏤空紋。後翅前側有一大眼紋,後側時有一小眼紋。翅腹面有季節變化,於低溫期底色深褐色,翅面中央及亞基部各有一道細線,亞外緣另有一波狀線,高溫期底色淺泥黃色,中央有淺色細條,其外側有數枚明顯眼紋。中室端及中室內有黑褐色鏤空紋。緣毛褐色雜白色。
分佈情形
見於臺灣本島低、中海拔地區。離島龜山島、綠島、蘭嶼、小琉球、澎湖、金門、馬祖也有分布。臺灣以外廣泛見於中國大陸南部、南亞、東南亞、日本南部等地。
建議觀賞地點
步道邊
作者:徐堉峰
提供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琉璃蛺蝶;藍帶蝶;留璃蛺蝶;瑠璃挾蝶;琉璃紋蛺蝶;菝葜胥
拍攝者:林家弘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琉璃蛺蝶;藍帶蝶;留璃蛺蝶;瑠璃挾蝶;琉璃紋蛺蝶;菝葜胥
秋
物種描述
中型蛺蝶。軀體背側黑褐色,腹側褐色。前翅前緣弧形,外緣M1脈末端突出成角狀,CuA1脈末端也突出。後翅M3脈末端突出成指狀。翅背面底色黑褐色,前、後翅中央偏外側有一鮮明淺藍色帶紋。前翅中室端外側有一同色短帶,外側翅頂處有白色短紋。翅腹面花紋複雜,以褐色或黃褐色為主,內側有暗褐色帶斑,翅面綴有藍色、白色、褐色細紋,花紋類似木頭紋理。緣毛暗褐色。
分佈情形
臺灣本島低、中海拔地區。綠島、蘭嶼、基隆嶼、彭佳嶼、龜山島、金門也有記錄。臺灣以外廣泛見於東洋區各地,並包括舊北區東部地區如日本、朝鮮半島、中國大陸東北部等地。
建議觀賞地點
步道邊
作者:徐堉峰
提供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散紋盛蛺蝶;金帶蝶;黃三線蝶;黃三條蝶;黃三綫蝶;爪哇黃條褐蛺蝶
拍攝者:林家弘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散紋盛蛺蝶;金帶蝶;黃三線蝶;黃三條蝶;黃三綫蝶;爪哇黃條褐蛺蝶
秋
物種描述
中小型蛺蝶。軀體背側黑褐色,腹部有橙黃色細環,腹側黃色或黃白色。前翅前緣弧形。後翅M3脈末端突出成尖角狀。翅背面底色黑褐色,前、後翅有橙黃色條紋及斑點成帶狀,有一黃帶從前翅中室基伸至M3室基部,於中室端分斷;另一帶紋由前翅外側斑紋及後翅基部條紋組成;最後一條為後翅外側帶。前翅翅端附近有數枚橙黃色斑紋。翅腹面底色黃色,翅面有由紅褐色斑紋及線紋組成之複雜花紋。緣毛暗褐色。
分佈情形
棲息在臺灣本島低、中海拔地區,龜山島也有記錄。馬祖地區分布者屬於不同亞種。臺灣以外廣泛分布於東洋區各地。
建議觀賞地點
步道邊
作者:徐堉峰
提供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木蘭青鳳蝶;黃蘭蝶;小青鳳蝶;青斑鳳蝶;瑤鳳蝶;木蘭青斑鳳蝶;多斑青鳳蝶
拍攝者:林家弘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木蘭青鳳蝶;黃蘭蝶;小青鳳蝶;青斑鳳蝶;瑤鳳蝶;木蘭青斑鳳蝶;多斑青鳳蝶
秋
物種描述
中型鳳蝶。軀體褐色,背中央有一黑褐色帶,腹面呈白色,腹部側面有一條白色細縱線。翅形狹長,後翅外緣呈波浪狀。翅面底色暗褐色,翅面布滿半透明淡青色斑點及條紋。後翅後半部有許多紅色紋。翅腹面有由銀白色及暗色鱗組成的圖案。雄蝶後翅內緣褶內有白色長毛。
分佈情形
在臺灣主要分佈於臺灣本島低、中海拔地區。其他亞種分布於南亞、中南半島、印尼、菲律賓、日本南部華西、華南、華東及等地
建議觀賞地點
大門口及步道邊
作者:徐堉峰
提供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青鳳蝶;青條鳳蝶;青帶鳳蝶;青斑鳳蝶;藍帶青鳳蝶
拍攝者:林家弘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青鳳蝶;青條鳳蝶;青帶鳳蝶;青斑鳳蝶;藍帶青鳳蝶
秋
物種描述
中型鳳蝶。身體暗褐色,腹面有灰白毛。腹部有數列白色細線。翅形狹長。後翅外緣呈波浪狀。翅面呈暗褐色,翅面中央有一列半透明青色帶紋,後翅外緣另有一列同色弧形短紋,另外在翅後半部有許多紅色細紋。雄蝶後翅內緣褶內生有白色長毛。
分佈情形
在臺灣分布於臺灣本島平地至中海拔山區,金門馬祖地區有不同亞種分布。臺灣以外廣泛分布於南亞、東南亞、東亞、澳洲,遠及所羅門群島。
建議觀賞地點
大門口及步道邊
作者:徐堉峰
提供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翠鳳蝶;烏鴉鳳蝶;碧鳳蝶
拍攝者:林家弘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翠鳳蝶;烏鴉鳳蝶;碧鳳蝶
秋
物種描述
中型鳳蝶。軀體黑褐色,佈滿綠色亮鱗。後翅M3脈端有一明顯葉狀尾突。翅背面底色黑褐色,密佈亮鱗,於後翅前側及外緣附近呈藍色,其餘部份則呈綠色,亮鱗沿M3脈分佈至尾突內。翅腹面底色褐色,前翅外側有灰白色斑帶; 後翅內側散布著黃褐色鱗,沿外緣有一列橙紅色弦月紋。雄蝶前翅後側有一片明顯的褐色絨毛狀性標。
分佈情形
建議觀賞地點
步道邊
作者:徐堉峰
提供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大鳳蝶;甄蝶;長崎鳳蝶;美鳳蝶;多型藍鳳蝶;甌蝶
拍攝者:林家弘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大鳳蝶;甄蝶;長崎鳳蝶;美鳳蝶;多型藍鳳蝶;甌蝶
秋
物種描述
大型鳳蝶。雌雄二型性及雌蝶多型性明顯。雄蝶軀體黑褐色。雄蝶翅背面底色黑褐色,泛有暗藍色金屬光澤; 翅面上有稀疏淺藍色鱗片組成的條紋,尤其在後翅。翅腹面於前、後翅翅基有鮮明紅紋。雌蝶常依尾突有無分為「無尾型」及「有尾型」。「無尾型」體呈黑褐色,「有尾型」體上則有明顯的橙黃色部份。「無尾型」後翅無尾突。前翅有灰白色條紋,後翅各翅室大部份呈白色,在翅室外側有黑斑列。「有尾型」於M3脈末端有明顯的葉狀尾突。後翅白斑面積一般較「無尾型」小。不過雌蝶翅紋變化其實不僅如此。
分佈情形
在臺灣廣泛分布於臺灣本島低、中海拔地區,離島蘭嶼、龜山島亦有發現。其他亞種分布於喜瑪拉雅、中南半島、東南亞、日本、華西、華南、華東等地區。
建議觀賞地點
步道邊
作者:徐堉峰
提供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黑鳳蝶;藍鳳蝶;無尾黑鳳蝶
拍攝者:林家弘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黑鳳蝶;藍鳳蝶;無尾黑鳳蝶
秋
物種描述
中大型鳳蝶。軀體黑褐色,胸部側面有白色斑點; 腹部側面有模糊白色細縱線。雄蝶翅背面黑褐色,有暗藍色金屬光澤; 後翅沿前緣有一黃白色條斑。後翅沿外緣有一列紅紋。雌蝶後翅背面無黃白色條斑。
分佈情形
在臺灣分布於臺灣本島低、中海拔地區,離島蘭嶼、綠島、龜山島、澎湖也有記錄。金門、馬祖地區有分布。其他分布地區包括喜瑪拉雅、中南半島北部、華西、華東、華中、日本等地。
建議觀賞地點
步道邊
作者:徐堉峰
提供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臺灣鳳蝶;渡邊鳳蝶;臺灣藍鳳蝶
拍攝者:林家弘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臺灣鳳蝶;渡邊鳳蝶;臺灣藍鳳蝶
秋
物種描述
中型鳳蝶。軀體黑褐色。前、後翅修長。雄蝶翅背面底色黑褐色,上有暗藍色金屬光澤。後翅腹面有鮮明的網狀紅紋; 前、後翅翅基有紅紋。雌蝶前翅中室基部有一紅紋,後翅沿外緣有紅色圈狀紋,Rs及M1室內各有一枚白斑。
分佈情形
本種是特有種,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山地。
建議觀賞地點
大門口及步道邊
作者:徐堉峰
提供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亮色黃蝶;棕斑黃粉蝶;臺灣黃蝶;蘗黃粉蝶;爪哇黃蝶;亮色黃粉蝶
拍攝者:林家弘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亮色黃蝶;棕斑黃粉蝶;臺灣黃蝶;蘗黃粉蝶;爪哇黃蝶;亮色黃粉蝶
秋
物種描述
中小型粉蝶。軀體黃色,背面有黑褐色紋。後翅後緣圓弧狀。雄蝶翅背面淺黃色,於前翅翅頂至外緣有黑褐色紋,此黑褐色紋常於M3及CuA1室形成向外的凹陷。後翅外緣亦有黑褐色紋,在低溫期較窄。翅腹面底色亦為淺黃色。前、後翅中室端有一黑褐色鐫空短條。中室內通常有三枚黑褐色細紋。後翅基部附近有三枚黑褐色小斑點,外半部有黑褐色紋參差排列。前翅腹面於中室後緣、CuA2室基部處有一白色線形性標。雌蝶無性標,斑紋與雄蝶相似,但翅底色更淺。
分佈情形
在臺灣地區分布於臺灣本島低至中海拔地區以及離島龜山島、蘭嶼與澎湖。臺灣以外廣泛分布於東洋區及澳洲區各地。
建議觀賞地點
大門口及步道邊
作者:徐堉峰
提供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黃蝶;銀歡粉蝶;寬邊黃蝶;荷氏黃蝶;荷氏黃粉蝶;合歡粉蝶
拍攝者:林家弘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黃蝶;銀歡粉蝶;寬邊黃蝶;荷氏黃蝶;荷氏黃粉蝶;合歡粉蝶
秋
物種描述
中小型粉蝶。軀體黃色,背面有黑褐色紋。後翅後緣於M3室呈角狀。雄蝶翅背面黃色,於前翅翅頂至外緣有黑褐色紋,黑褐色紋常於M3及CuA1室形成向外的凹陷。後翅外緣亦有黑褐色紋,在低溫期減退。翅腹面底色黃色。前、後翅中室端有一黑褐色鐫空短條。前翅翅頂內側常有一褐色斑; 中室內通常有兩枚黑褐色細紋。前翅緣毛黃色雜有褐色。後翅基部附近有三枚黑褐色小斑點,外半部有黑褐色紋參差排列。前翅腹面於中室後緣之CuA脈上有一白色線形性標。雌蝶無性標,斑紋與雄蝶相似,但翅底色呈淺黃色。
分佈情形
在臺灣地區廣泛分布於臺灣本島平地至中海拔山地,離島龜山島、綠島、蘭嶼及澎湖、彭佳嶼亦有發現記錄。金門與馬祖地區也有分布。臺灣地區以外廣泛分布於東洋區、澳洲區、非洲區及舊北區東南部等廣大地區。
建議觀賞地點
步道邊
作者:徐堉峰
提供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雙尾蛺蝶;大二尾蛺蝶;雙尾蝶
拍攝者:林家弘
提供者: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雙尾蛺蝶;大二尾蛺蝶;雙尾蝶
春
夏
秋
物種描述
中大型蛺蝶。軀體背側褐色,腹側白色。前翅三角形,前緣弧形,外緣內凹。後翅扇形,外緣於M3及CuA2脈末端有尾突。翅背面底色黃白色。前翅外半部有黑褐色寬帶,內有黃白色點列。前翅前緣中央有一黑褐色條紋延伸至M2室,與外側黑褐色寬帶相連。翅基有黑褐色紋,有一黑褐色條紋延伸入M3室。後翅外側有內鑲白點及藍色弦月紋之暗色寬帶,其外側有黃綠及藍綠色紋並延伸入尾突內。翅基也有黑褐色紋。翅腹面泛銀白色。前翅外側有兩道橄欖色條紋,內側有一Y字形條紋。前翅中室內有兩只黑褐色斑點。後翅內側與外側各有一橄欖色條紋。外側條紋鑲黑色波狀重線,其外側有黑色點列。外緣有橄欖色及淺黃褐色邊。緣毛黑褐色。
分佈情形
臺灣本島低、中海拔地區。臺灣以外見於中國大陸南部、喜瑪拉雅及中南半島等地。
建議觀賞地點
步道邊
作者:徐堉峰
提供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授權方式:CC by by-nc 4.0
歷史人文
烏來內洞
本區位於新北市烏來區原住民行政區,屬烏來泰雅族屬賽考列克群(Seqoleq)馬立巴系統(Malepa)。清朝中葉泰雅族人最早來到烏來區,故具泰雅族風土民情之人文活動氣質,且早期為日本等觀光客泡湯,賞景,進行森林浴的最佳場所。
泰雅族文化
本區位於新北市烏來區原住民行政區,因此當您沿公路來到此處,可以發現充滿泰雅族原住民的圖騰及意象,也別忘了體驗豐富多元的泰雅文化、購買特別手工藝飾品。此外,路途上將經過烏來的觀光台車,可由烏來到達烏來瀑布,全長約1.7公里,是由早期人力推運的四輪木板車所改裝的,可以體驗早期台車運輸的趣味感。
深度導覽
走入內洞森林遊樂區
一進入內洞森林遊樂區,耳邊傳來嘩啦啦的瀑布聲,彷彿是在告訴遊客,即將進入一個被瀑布、溪流與森林所圍繞的生態世界。沿著園區內步道行走,兩旁景觀有著兩種不同的風貌,一邊是溪水潺潺的南勢溪,潮濕的環境,孕育了溪流型的森林。溪谷旁樹上著生的稀有蕨類―垂枝馬尾杉,下垂的莖與葉,有如珠簾般,隨著溪谷吹來的微風,搖曳、擺盪,讓森林增添了一份動感。在步道另一旁的山坡上,森林生態也別具特色,由柳杉造林地以及樟、楠、榕等天然林組成豐富的森林群落,山香圓、雅楠、九丁榕、筆筒樹、烏來柯等散落在森林裡,各自展現其獨特美麗的一面。每年5~8月循步道臨山壁之一側,常可見延伸不斷的水鴨掌秋海棠綻放粉紅色花朵笑臉迎人;8~9月則為野薑花的盛開季節,白花點綴在山林之中,撲鼻而來的清香讓人心曠神怡,沿途的肉穗野牡丹,粉嫩的花朵柔雅清麗,姑婆芋的紅果更是令人驚艷,而沿途豐富多樣的蕨類世界則是探索大自然最佳的材料。林間跳躍的灰喉山椒鳥、路旁笑臉迎人的水鴨腳秋海棠花朵,以及花間飛舞跳躍的紅邊黃小灰蝶,構成一幅生動活潑的森林生態畫。此外,森林林木樹幹與枝葉所散發出的芬多精,讓漫步在步道上的遊客,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氣息。
內洞為蕨類天堂
在這短短數百公尺的步道兩旁,就有將近65種的蕨類,各式各樣的蕨類把步道兩旁點綴得綠意盎然。潮濕的大岩壁上,被一片片有如扇子狀的團扇蕨覆蓋,形成一片草綠色的地毯,讓岩石堅硬的外表變得柔軟嫩綠。溪谷邊坡向陽處高大聳立的筆筒樹,有如一支支綠色的雨傘,佇立在林中,也讓遊客彷彿回到侏儸紀恐龍時代的環境。陽光穿過筆筒樹葉子空隙,彷彿一枚枚閃亮的金幣,灑落在林間。
內洞的植群特色
內洞森林遊樂區內有內洞溪與南勢溪貫穿其間,其生態環境是屬於「亞熱帶下坡型森林」,因為靠近潮濕的溪谷型森林環境,因此具有部分亞熱帶雨林的特色,環境較為潮濕,蕨類與著生植物特別發達,例如垂枝馬尾杉、山蘇花、筆筒樹等等。攀爬在樹上的稀有蕨類藤蕨,對生長環境非常地挑剔,必須是非常成熟的低海拔闊葉林森林環境才行,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內洞森林遊樂區是屬於成熟型的森林,也因而造就獨特的生態環境。
充滿生命力的園區
內洞森林遊樂區有著多樣、迷人的森林生態景觀,奔騰而下的溪流、溪谷間舞動的鳥兒、林間鳴唱的青蛙、步道旁婀娜多姿的花朵與生氣盎然的蕨類,加上大量的陰離子與芬多精,來此一趟,必定能讓遊客感受到森林的生命力,沈澱您的心靈,洗滌煩惱與憂愁。
無障礙旅遊
沿著園區內的觀瀑步道行走,平緩無坡,兩旁景觀有著兩種不同的風貌,一邊是溪水潺潺的南勢溪,孕育著豐富的蕨類植物等,為溪流型的森林。
從園區入口處通往樂水橋的觀瀑步道舖面平緩無坡約1公里,提供無障礙服務設施,供旅客駐足觀賞內洞瀑布之美。
順遊景點
烏來台車
烏來台車初期僅為輸運木材,因烏來瀑布觀光發展遊客需求,於52年正式開辦客運,以人力推送遊客,為因應日漸成長之遊客量,乃於63年實施機動化,以柴油引擎推動臺車,再於76年排除萬難在瀑布站開鑿隧道取代原來的轉盤迴轉,沿用迄今。營運路線由烏來至瀑布全長1.6公里,於每日8至17時往返行駛,並配合夏季旺季時節調整營運時間,隨到隨開以服務旅客。
查看更多
烏來溫泉區
烏來是北台灣著名的原住民鄉鎮,也是知名的溫泉區,烏來名稱的由來,據說與溫泉有很大的關係,傳說當初來到此處打獵的泰雅族人,發現溪中的水是溫熱的,便以泰雅族語「烏來」稱之,意即「冒煙的熱水」的地方,也就是今日的溫泉。本區的溫泉泉質屬於碳酸泉,水質清澈透明,可以飲用,水溫大約保持在80°C,對於改善皮膚病有不錯的成效。烏來溫泉區內的溫泉旅館眾多,近年來在品質上有很大的提升,您可以依喜好選擇不同特色的溫泉旅館,當您體驗內洞的瀑布及步道後,別忘了到此一享泡湯的樂趣。
查看更多
雲仙樂園及空中纜車
瀑布上端是台灣目前最資深的民營遊樂區 ---雲仙樂園,開幕至今已邁入第四十個年頭。前往樂園唯一的交通工具,便是象徵烏來觀光的空中纜車。纜車兩端月台落差165公尺,行駛距離380公尺,行駛時間3分鐘,16輪雙索交式電腦全自動控制。目前纜車已更新到第五代,車廂也彩繪成「翡翠樹蛙」和「泰雅紋面」,展現出烏來人文景觀的特色。到烏來搭纜車,體會騰雲駕霧的感覺,是難得的旅遊經驗。 整個樂園除了一些兒童遊樂場等機械式設施外,大半地區則是依著山勢而設的步道,這兒的生態是如此豐富,高大的樹林、成群的野鳥,以及入夜後的螢火蟲,恐怕都是過去從未注意到的。
查看更多
烏來台車站
觀光台車位於烏來風景區遊客人潮匯集最集中的商圈,原用以運輸林木為主,為循環式軌道,自烏來台車站起程至終點瀑布站單程距離1.5公里,來回全長3公里,現為遊客登山遊覽之交通工具,乘坐其上,有如風馳電疾,臨風飄逸,沿途樹林濃密、山嵐氳氤,景緻十分秀麗,彷如進入世外桃源,人間仙境,是觀光休閒的最佳去處,而台車站附近的觀瀑台,也是觀賞烏來瀑布的最佳地點。
查看更多
桶后越嶺古道
桶后越嶺古道的入口位於桶后營地,車輛必須停放於此,開始步行,終點是位於宜蘭縣的小礁溪,全長約10公里,海拔高度約介於450-750公尺之間,平均坡度平緩,完成全程約需4小時。步道沿途依水而行,森林完整而生態豐富,路徑大多穿越森林林下環境,森林中有不少早期的人工造林地,可以由其整齊的排列方式觀察出來;此外,步道的最高點正是眺望蘭陽平原最好的地點。
查看更多
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
位於新北市三峽區有木里,海拔高度300~1,700公尺之間。地處雪山山脈尾稜的滿月圓山,因山巒渾圓、形似滿月,因而得名。屬幼年期的蚋仔溪貫穿全區,因地形段段落差,形成壯麗的瀑布群;區內動植物極為豐盛,步道平坦易行,適宜不同年齡層人群盡情徜徉,於此處可春見蝶舞、夏觀飛瀑、秋賞楓紅、冬聞鳥語。
查看更多
烏來老街
烏來老街起點為公車總站,但許多遊客都直接到琳琅滿目的中段大啖溫泉蛋、梅干菜包、現烤小米蔴薯等,其實在烏來分駐所後方有日本時代烏來神社的遺跡,但僅存一座洗手台。在中段烏來橋前,有烏來大飯店及碧山閣兩家最遠久的老店,可以欣賞烏來許多舊照片。過了烏來橋後有一座泰雅博物館,可入內參觀瞭解族人豐富的編織、建築、信仰文化。
查看更多
烏來林業生活館
烏來台車博物館烏來林業生活館的前身,為觀光台車瀑布站的候車室,係以「原址設置博物館」為出發點逐步進行規劃,朝生活博物園區模式發展,為廢棄空間注入新生命,為烏來台車尋找失落的歷史,也為這片山林留下許許多多的回憶。 95年展開烏來台車文史調查暨解說影片的拍攝工作屋,並進行文史調查計畫,預計透過工作人員在地駐點進行口述歷史訪查、文物收集的方式,以收集未來台車博物館展覽所需的各項資料。
查看更多
野溪溫泉
烏來的溫泉,近來受到許多泡湯民眾的喜愛,尤其是南勢溪的野溪溫泉,更是許多泡湯民眾的最愛。天然溪畔的溫泉露頭在南勢溪下游溪旁,溫泉含量豐沛,泉質為碳酸氫鈉泉(美人湯);外露點極多分為兩段,第一處是台電烏來發電廠出水口下方,溪床溫泉池需自行挖掘擴大,溫泉池另需攪動不然溫度不均,喜愛野溪溫泉的人,此處不失為好地方。 另外一處是全台最熱鬧溫泉區,那就是鄉公所開發的「熱力溫泉」,共計九池溫泉池,雖然有一池未放溫泉,有一池是沖洗沐浴池,7池是台灣最大的免費溫泉,烏來鄉公所在烏來風景特定區設溫泉區是造福廣大群眾,也帶動烏來的觀光產業。烏來溫泉是24小時不停流動,所以非常乾淨,盼望遊客都能準備泳衣,出門不論是否用到,記得帶泳衣,還有溯溪鞋。
加九寮步道
位於新北市烏來區,步道起於紅河谷吊橋,止於烏來觀光大橋,但因紅河谷吊橋已損壞無法通行,故目前健行加九寮步道得改由加九寮景觀大橋進入。加九寮步道,全長2.1公里,是昔日烏來運送木材台車行走的道路,沿著南勢溪左岸的山腰林間而行,途沿蟲鳴鳥叫,綠意盎然,是一條平緩舒適的林蔭步道,適合全家大小親子遊,單趟行走時間含休息約一個多小時。 步道仍可發現許多運材台車軌道的遺跡,部份的舊隧道己被泥土、石卵填塞,但仍有整理出完整者供登山客通行。在南勢溪與加九寮溪交匯的紅河谷至今還保留兩支舊橋墩,往昔運材台車工人都推著台車從這座高聳的橋面通過。
桶後林道
桶後林道是原住民古道再闢建為烏來台車桶後孝義支線,台車線拆除後可供汽車及機車進入,現今仍受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管制,進入者需於6天前向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申請,近日電影拍攝取景自桶後林道,更受關懷。盛夏的桶後林道,處處生機,蟬鳴、蟲鳴、蛙鳴、清脆的鳥語,還有一群群的蝴蝶飛舞,可見不同的熱帶林相,巨大的筆筒樹、沙欏及高掛在樹上寄生與非寄生的蕨類,如果累了,可以在幾個地方落腳休息,如絹絲般的瀑布、攔沙壩、蜿蜒溪水沙丘上的桶後營地、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人造林地及桶後溪吊橋等地方。
查看更多
悠遊周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