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罩
我是遊客
背景音樂圖示
背景音樂
本署出版之「離家出走 — 一起去森林之大地野宴有聲 CD」(作者:范欽慧)
音樂播放
語言切換圖示
Language
屏東縣獅子鄉

恆春半島排灣族石板屋研習

地點
主辦單位
雙流自然教育中心
對象
適合對象
學校教師、一般大眾、機關團體,1. 對排灣族石板屋或原民文化有興趣的人。 2. 其他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的環教教師。
:::
課程簡介
談到了石板屋建築,一般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在台灣南部的排灣族及魯凱族所蓋的房子,其實在排灣族裡,並不是所有的排灣族都以石板屋為建築形態,只有在北部的排灣族才居住在一般印象中的石板家屋裡,排灣族還有許多的其他類型建築形態,排灣族內不同的族群依據地域分布又有不同的建築型態。在恆春半島的山區,也有許多跟高雄及屏東北邊的魯凱族及排灣族風格特徵相似的石板屋舊社遺址,但是這些舊社遺址跟北邊的石板屋群分布範圍並不連續,而在二十世紀初恆春半島的排灣族群早已不再居住在石板建築裡,而改居住在內文式(龜甲屋)、牡丹式(茅草屋)或漢式建築裡。
這些石板屋舊社遺址分布在恆春半島的楓港溪以南山區(南群),雖然跟屏東北部(北群)的石板屋建築空間及構造型態極為相似,但是石材的運用北群主要是使用板岩及片岩,南群主要是使用砂岩。而在時間的延續上,北群直到二十世紀進入國家體制之後仍然保有傳統的石板屋聚落,南群的石板屋聚落則在十七世紀中葉進入歷史時期前就已經遭到廢棄。
在台灣的排灣族除了石板屋之外到底還有哪些建築的型態?為什麼同樣的石板屋建築在台灣南部會呈現並不連續性的分布呢?恆春半島石板屋遺址為什麼最後會被當時的人們廢棄使用?這些人又去了哪裡呢?排灣族的石板家屋有甚麼特色?以前的族人是怎麼生活的?家屋內外各有哪一些生活空間?
以上的疑惑只要來參加我們的「恆春半島排灣族石板屋」研習,就可以得到解答。除了室內課程,還會實地參訪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的石板屋遺址現地,還原雙流石板屋的故事。雙流的石板屋遺址是恆春半島遺址群中分布最北邊的一個,位在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的白榕步道內,平常並不為人所知,雖然破壞嚴重,仍是相當珍貴的歷史遺跡值得參觀。
課程目標
1. 認識排灣族的各種建築形態
2. 認識恆春半島石板屋建築特色及文化意涵
3. 實地參訪雙流石板屋遺址及認識石板屋的建築特色
注意事項
1. 活動前請持續做好個人防疫、維持身體健康,讓活動參與的平安又快樂!
2. 1. 報到時將現場測量體溫並進行手部消毒等防疫措施,體溫超過攝氏37.5度者,中心有權禁止參與本研習。
2. 研習過程中請全程配戴口罩並保持一定社交距離。
3. 現場備有酒精或乾洗手提供參加者清潔手部。
4. 本中心保有變更活動之權利。
※全程參與研習者可獲核發環保署環境教育時數5小時。※
※門票及停車收費可查詢「山林悠遊網」>「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https://recreation.forest.gov.tw/Forest/RA?typ=0&typ_id=0600003)
課程地點
相關資訊
附件下載
電話
(08)8701499
傳真
-
電子信箱
NT$650
每人650元,費用包含講師費、課程費、午餐、茶點及材料費等(不含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門票及停車費用)
包含餐食
報名時間已截止
第 1 梯次
課程時間
2020.05.24 (已結束)
課程時長
09:50-16:00,共6.2小時
報名開始
2020.04.28 18:00
報名結束
2020.05.20
5/24(日)
你可能感興趣的課程
:::
回到上方